浅谈语文教法

时间:2022-06-22 01:00:13

浅谈语文教法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最优的教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最优教法的选择就是要能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学会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好的教法更是层出不穷。我们要与时俱进,以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选出最优教法,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调动 激发

教师努力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最佳效果获得的关键则在于教学过程中选取了最优教法,这是检验教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对最优教法的选择。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了兴趣对人才成长的重大作用。因此,调动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调动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语言是一种科学的语言,更是一种艺术的语言。一位优秀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我在教鲁迅的《祝福》一文时,当分析祥林嫂临终前的一处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时,我便注意了语言的感染作用。这段文字是祥林嫂临终前和“我”的最后一次见面,字里行间表现了“我”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同情。因此,我便用低沉的、悲哀的语调朗读了这部分内容,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对祥林嫂命运的同情,激发了学生对封建礼教的憎恶,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文章主旨的掌握。

二、让学生学会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载言:“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设疑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一个好问题,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学则须疑”,激疑问难才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例如,我在教曹禺的《雷雨》一文时,在学生讨论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他是一个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人。但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先进行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几名学生持肯定观点:“周朴园年轻时与鲁侍萍相爱,感情是真诚的、炽热的,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如今他变得这么冷酷无情,也是为封建礼教所毒害。尽管如此,他依旧保留着当初鲁侍萍留给他的旧物,在他冷酷无情的背后还保留着一丝对年轻时爱情的留恋。可见,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爱侍萍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学生不但深入了解了这个人物,而且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可见,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质疑后的思考讨论中得到了解决,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由量变转化为质的飞跃与升华。

兴趣是学生求知学艺的先导和动力,而注意力则是通往知识的门户。注意力集中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上课或读书时心猿意马,其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

第一,一堂课要有好的导入。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设计好课堂导入。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桥梁,可以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例如,在教周立明的《动物游戏之谜》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他们童年时的游戏有哪些?大家喜欢玩游戏么?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起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又趁热打铁,接着导入新课:“人类会游戏,动物亦然,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游戏?其目的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探寻动物游戏的奥秘。”这个导入把学生的思绪带回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嬉戏中,又从自己童年时代的嬉戏回到了作品中动物的嬉戏中,从创设问题情境中开始了文章的阅读。可见,一个好的导入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集中注意力。

第二,善于启发学生“多想”,以引起注意。“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启发学生时,要首先造成一种“愤”“悱”的状态。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优效果。例如,在教关汉卿的《窦娥冤》一文时,我这样发问:“题目中的哪个词最关键?”学生回答:“冤。”我又问:“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认真地阅读起文章来。因此,巧妙提问常常会产生“投石冲开水底天”的效果。

教育家叶圣陶说:“同学们要学会自学的本领,教师们要引导并帮助同学们学会自学的本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呢?

第一,要善于引导。教师不但有传授知识的义务,更应致力于“导”,在“导”的过程中步步引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按照给出的思考题进行讨论,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例如,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我围绕题目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烛之武是怎么退秦师的?结果是怎样的?根据我的设问,学生自然轻松地划分了文章结构,明确了教学内容,不用我费力讲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要掌握方法。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分析文章的方法。不只是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章的思维方法,掌握一般的思维规律,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其自学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教杜甫的《登岳阳楼》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来分析这首诗歌,学生在反复诵读这首诗的基础上,能够把握诗歌中的意象、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创造、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止这些,我们要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不断的比较、分析、综合中,选择或创设出最优教法,以推动语文教学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鲁迅.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孙瑞欣.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激感共鸣[J].中国教育报,2007.10(26).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下一篇:多层穿梭车货到人系统在IT行业的成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