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初步解读

时间:2022-06-21 08:04: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初步解读

摘要: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一个不争而又持续不断发展的事实,在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的日益紧密联系的同时,多元的文化也处于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之中。本文基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冲突碰撞的过程,以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软实力为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元素的发展历程和方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97-02

近年来,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得到了很大的关注。继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发展后,文化上也开始出现“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文化是多种文化元素的精华的集合,因此,在中国的文化多元化历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为主要元素,不同的文化元素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故对于文化多元化的争议一直都不绝于耳。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地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多元化发展历程中,除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问题,1997年9月的中国共产党十五次代表大会报告作出了简要的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与社会变迁、文化变迁交织在一起的。在现代文明的演进中,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表现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又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品质,将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我们走过了一段艰辛的探索之路,但这也使我们在对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找到了实践的突破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源――文化自觉

文化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命运是与近代以来国家和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逐渐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自近代中国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表现为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走向了文化自觉的艰辛探索道路,中国近代各阶层都从各自的观点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主张,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未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民族命运和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文化逐步走上了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中国有特殊的国情。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考虑中国自己问题的时候从中国本身的情况出发,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本土化,才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指导下解决中国自己的事情。中国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表明,在任何时候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才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死搬教条只能给革命事业带来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彻底失利就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以这样表述,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其在每一表现中都带着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文化自觉的先导,也是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作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功能逐步增强和扩大,成为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新

文化实际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结构。它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改革开放的大政策相联系的。在解决“中国由无到有”的问题之后,开始着手解决“中国从有到富到强”的问题,而这一过程所需要的奋斗精神和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考虑问题的创新精神,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之义。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处于新的时代背景即全球化背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由最初的经济领域扩散到文化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全球化下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并存,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范围和影响日益扩大,文化载体和文化传播渠道、传播媒体日益多样化。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走向世界和相互交流、碰撞、整合、创新的过程中并没有泯灭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和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在于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通中得到强化和锤炼,并在这个过程中间自觉地担负起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化使命,力图在民族特色和多元文化之间保持张力。在面对时展的需求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创新基于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建立在既往的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基础上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也需要顺应全球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吸纳上,也表现在文化本身的历史延续性和扩展性上。如日本流行文化就是一种集现代与传统于一身的文化创新,形式上的现代色彩与内在的传统精神是构成其文化的基本元素。这一点尤其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世界文化多元化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人类共同文化精神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根本的一致性,是中华民族必须坚持的文化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寓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之中,借助新的文化手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等,发展文化产品,逐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景――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所描述的是一种以吸引力而非强迫手段来获得所期望结果的能力。国家和地区使用软实力的手段,基本上是通过投资、人道主义援助、文化交流、外交等。“软实力”在上个世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所起的作用,足可使人们认识到它在大国争夺全球领导权和影响力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只能是一个国家获得地区和全球硬性的必要条件,但无法成为充分条件,尤其是在大国经济和军事力量不断接近的情况下,对大国争雄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硬实力”,而是“软实力”。

增强“软实力”不仅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更直接关系国家发展未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尽管近年来才开始使用“软实力”这个概念,但同样的思想早就有过明确的表述。在邓小平的发展观中,它并不排斥“软实力”的发展。他在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同时,也再三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且发展本身也客观上包括了“软实力”的发展。在大力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我们也非常强调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能完全达成一致,具体实践上也有轻重不同的现象,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和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于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渐成人们的共识,实践过程中对各种“软实力”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开发发掘在不断的拓展深入,在“软实力”培育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虽然大多数人对“软实力”未能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总体上也促进了中国在这些年中,软、硬两种实力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从而使国家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逐步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当仁不让的责任。只是对于文化软实力这一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今天中国要依靠和平手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综合国力的整体提高,这是一个史无前例、因而也无从借鉴的历史任务,只有依靠“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发展“软实力”不仅是中国对内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需要,也是涵养一个民族的智力、文明素质、思想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唯一途径,“软实力”的建设也是关乎中华民族现实生存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国不能幻想仅靠引进别人的技术与文化产品去安身立命,不能幻想靠引进别人的制度就实现制度文明。中国必须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建立起自己强大的“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的发展具有长久的后劲,才能真正对人类的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所以,同样要铭记的是:发展“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博弈圣经》中有一段对于文化过程的经典描述,在文化的初级阶段,是由感觉、思维等形成的抽象体系所构成,而随着文化进程的推进,逐步走上文明的阶段,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就是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过程。当人感觉到一个信息时,文化私湍就已经构成。因此,在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需要看到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形成的自觉性起源,随着价值的变化而走上创新的延续,随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而不断前行。信息之间的流通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文化过程中,既要固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立场,又要在众多信息中立足自身,寻求进一步更深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祥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36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2]俞思念,魏明,等.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韩和元.我们没有阿凡达――中国软实力危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4]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2004,(06).

[6]张冉.文化自觉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上一篇: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新尝试 下一篇:浅谈对本科《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