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保制度与风险嬗变

时间:2022-06-21 08:01:56

存保制度与风险嬗变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了解决银行挤兑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设计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取得了较好的制度效应;随着80-90年代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使银行业竞争加剧,许多国家相继效仿美国的成功做法,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而今,中国已经加入WTO,处于经济、金融深层次改革的关键时期,必将面临更多、更强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金融风险加剧不可避免,由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存保制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体系。

流动性风险、挤兑性风险和存款保险制度

1.流动性风险与现代银行制度安排。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很难事先安排好未来时点上的支出,引致投资收益和变现损失的矛盾,形成了消费者流动性风险。现代银行一方面可以确保一个有效支付系统的运转,另一方面又能动员储蓄并改进其向投资的分配,因而具有流动性保险功能。根据Diamond(1984)的金融中介理论,银行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流动性转换功能,即银行用流动性强的负债为流动性差的资产融资,其中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的方式留存于银行以备当事人提前支取。通过现代银行的制度安排,存款消费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流动性风险。

2.挤兑性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由于银行实行的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因此天生就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导致自身的流动性问题,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援救而缺乏流动性管理手段,将会最终导致银行的破产。事实上,存款人与存款人之间、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存款人将以其所掌握信息的纳什均衡点为行为准则,存款挤兑在所难免,而挤兑的羊群效应甚至使经营良好的金融机构也可能会关闭,进而由于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对银行清偿力的信息不对称,单个银行的破产有可能传染给整个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安排正是能增加银行稳定性的最优制度安排。

3.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功能。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主要是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其功能表现:(1)确保小存户利益。小存户是最易挤兑的群体,应该成为存保制度首要考虑的对象;(2)有利于小银行的发展,促进银行业的公平竞争。个体银行和小规模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通过存保制度才能使存款者对这两类入保银行持有相同信心;(3)预先妥善防范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预警系统的建立;(4)有利于建立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5)维护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安全。而存款保险是一种政策性保险,非以营利为目的,旨在结合政府信用与业者互助精神,来稳定金融及保障金融机构存款人权益。

风险嬗变及其治理

1.风险的演化嬗变。(1)道德风险。存保制度在减少或防止流动性风险的同时将流动性风险诱变为道德风险。Merton(1977)指出,对于银行来说,加入存保制度就相当于持有一个看跌期权,该期权潜含资产为银行的资产组合,执行价格为该银行的存款额,根据期权定价理论,当期权费(存款保险费率)一定时,期权的价值是潜含资产风险的增函数。对投保银行来说,存保制度意味着存款人的挤兑威胁在一定程度上的减弱,这将加强投保银行对存保制度的依赖,为了追逐高利,银行将不受其资产组合风险的影响而以更高的成本吸收存款、将更多的存款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和投资,其结果可能更易导致银行破产的发生。例如,80年代美国储贷协会的道德风险就是导致发生储贷协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2)投保风险。主要指逆向选择问题。我国金融体系中各个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往往差异很大,其各自所面临的风险损失不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存保市场必然会产生“柠檬市场”效应,风险损失大的的银行会积极参加存款保险,风险损失小的银行甚至不愿投保,逆项选择将使保险公司的机会损失更大。

(3)保费交纳及赔偿风险。从保费收取的方式来看有的国家平时不对投保机构收取保险费,银行倒闭之后才筹集必要的资金偿付存款人,这使保费收取存在很大风险,因为倒闭后的银行对存款人的支付都已经无能为力,更谈不上支付保费;有的国家则采取固定保险费率,这种方式无法体现各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违背了公平原则,同时也不利于银行的风险管理。

(4)银行经营风险。实行存保制度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发展。特别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成本控制不严,经营成本增幅相当高,如果再加上巨额保费支出,银行经营成本将会更高。

(5)“监管者道德风险”。存保制度容易累积金融风险。存保公司往往存在选择“监管宽容”的偏好,从而拖延对问题银行的处理。监管者为了保持和提高在金融领域的声誉,掩盖银行的问题,使问题银行有更长的延喘时间,最终损害了国家利益。

(6)弱化“自保机制”风险。在存款人受到保护以后,就失去了监督银行行为的积极性,由此低效率、甚至是资不抵债的银行也能继续吸收存款,扭曲和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2.西方国家对存款保险制度风险的规避。基于对存保制度的反思,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1)费率的重新安排。设计与银行风险相对应的差别费率,可以加大高风险银行的成本,从而减少银行过度冒险的动机;(2)严格限制对大银行的保护措施。提高存款人,尤其是大储户的损失风险,使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管加强;(3)采取及时纠正行动条款。当银行资本比率不足时,监管机构应尽早干预,并有权在银行净资产达到零之前强制关闭;(4)对银行实施现场检查。监管人员至少每一年对银行进行一次检查,并要求银行要遵守更严格的报告制度,以便监管机构获得更多的信息。

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与中国制度环境相契合的存款保险机制

1.中国引入存保制度的必要性。我国银行业经营中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其潜在风险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银行自有资本不足。银行主要靠负债经营,自有资本比重很小。多数银行均未达到《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这一比例;(2)资产结构不合理,风险集中。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资产中贷款占50%,投资占20%,而我国银行资产的近90%是贷款,投资所占比例很小;(3)流动性较差(4)不良资产较多。由于企业贷款偿付率低等多种原因,据估计全国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在20%~30%之间。这一问题的严重存在使我国大多数银行资产盈利能力低下,一些银行甚至出现经营亏损。在银行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加入WTO使我国银行业面临国内外更加激烈的竞争。为有效防范和处理银行风险,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2.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构想。(1)存款保险的管理运作模式。①关于存款保险由私人还是政府提供的问题。中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金融体制不健全,监管经验不足,应采取首先由政府参与和创建存款保险制度,再过渡到官方和私人并存的制度模式。②关于成员加入方式是自愿还是强制的问题。总体来说后者优于前者,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银行结构的复杂化,也可视情况而借鉴美国分类决定加入方式的模式。

(2)存款保险的范围问题。①机构范围。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不小,但金融体系还不够发达,金融结构不健全,银行结构较单一,国有(商业)银行占主体。随着政府的退出、国有银行商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国外银行登陆竞争的加剧,我们可以实行全范围的纳入,在金融结构不断健全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存保覆盖的范围,并实施多种存保制度的安排。②范围的开放性。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许多国外企业涌入中国市场,金融开放加大和金融自由化势不可挡,以及入世的承诺要求我们在确定存保范围时,应给非居民、国外银行分支机构和外币存款以国民待遇。

3.存款保险的保护程度。在此问题上中国应该把握以下原则:(1)先完全后部分。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过程是国有银行不断面临更大风险的过程,为了国有银行对风险的适应过程以及确保大数法则,先要实行完全保护。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耐御风险能力的提高以及国内市场上国内外银行机构的增多,应实行部分保护,这一可弱化无差别的完全保护所带来的高风险经营机制,二可以降低赔付成本;(2)以单个存款者为基础,定一个尽量低的限额标准。确保覆盖大多数存款帐户,以有效保护小存款者、防止系统性挤兑。

4.存款保险的筹资安排。(1)事前筹资;(2)政府主导。从存款保险的最终目标可以看出,存保制度产品具有社会公共产品的性质,因而政府通常都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在筹资方面主要表现为出资支持存保基金的初建和保险基金匮乏时提供信用支持;(3)保费的征收问题。中国目前的改制银行仍与政府有紧密联系,以国家为后盾的商业银行其信誉仍有很强的说服力,故宜先采取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的计费模式,股份制银行以及私营银行宜采取所有存款为基础的计费方式,对有些风险较难认定的银行,则采取以受保存款总额为计费基础的模式,随着国有银行的深层次改革,也可以逐步采取以存款总额或者银行总资产(纯粹政策性银行)作为计费标准,实施差别费率安排,可以克服或减小单一费率所难以避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及定价策略.陈建华、张显球.金融研究[J].2000(5).

[2]存款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谢平王素珍闫伟.金融研究[J].2001(5).

[3]市场经济国家金融监管比较.孟龙.中国金融出版社[M].北京.1995.

[4]我国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邱泉.财经科学[J].2001(6).

作者简介

窦尔翔(1967-),男,陕西周至人。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生、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研究会会员。近20篇,参著著作1部。主要研究领域为价值理论、公司理论以及金融发展理论。

吴 航(1970-),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生。曾从事数年外经贸工作,任国际商务师。在中外期刊杂志1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

上一篇:WTO与中国企业市场营销 下一篇:为国内品牌企业注入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