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的四步教学法

时间:2022-06-21 07:23:37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四步教学法

《思想品德》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全面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一条主要途径。因此,重视思品课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尤为必要。那么,怎样上好思品课呢?不妨采用四步教学法。所谓四步教学法是指思品课堂结构可按四步进行。

一、明确目的

《思品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以“五爱”和“五讲四美”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类人才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这一目的,具体体现在小学思品课的各册教材的各篇课文中。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文的具体内容,明确本册教材的安排目的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即:本册教材都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哪些道德情操;本课教学让学生明白什么道理,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怎样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要先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交待给学生,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的。教学《为人正直》一课时,备课时,教师就要把使学生知道为人正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要光明磊落、公正、坦率、主持正义,做一个正直的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上课时,先要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一是弄清什么是为人正直;二是怎样做才叫为人正直;三是学习、生活中培养为人正直的高尚品德。这样,就能使教师有目的地去教,学生有目标地去学,做到有的放矢,效果事半功倍。

二、讲清道理

思品教材中,第一篇课文,都坚持图文并茂,以故事为主,夹叙夹议,寓道理于故事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地明白事例,懂得道理。可采取以下方法:

1.设计问题。教学时根据课文的内容,合理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总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事理。如:教学《学习、做事讲效率》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1)什么叫作讲效率?(2)学习、做事时为什么要讲效率?(3)怎样做,才能做到学习、做事讲效率?在学习中,学生把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了,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也就一清二楚了。

2.分析事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文中那些浅显易懂而又寓于哲理、寄于感情的故事、例子,使学生在分析、体会中,知情明理,受到感染和教育。如《为人正直》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读懂文中所讲的包拯的故事,接着,指名叙述故事的梗概,使学生知道:包拯办案不受贿,无论谁犯了法,他都毫不留情,依法制裁,即使自己的亲属也决不包庇,就连皇帝有错,他也当面直言,并不因为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就不敢提意见。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弄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包拯具有公正坦率、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崇高品质。最后告诉学生,包拯这样做就是为人正直。

3.联系实际。书本上的认识、事例对学生而言,毕竟是间接经验,是理论性的知识,有些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很远。因此,教学中教师还可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用身边常见的事例去体会道理,以达到对事理认识的提高与巩固。如学习《学习、做事讲效率》一文时,可联系实际举如下的例子让学生讨论明理:张华和李明分别是班上语文、数学课代表,每天早上负责收作业,张华每天提前半个小时来收作业,她一人一人地等,一个一个地要,直到上课有时也收不齐,她深为作业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而苦恼。可李明却与张华不一样,她每天也是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到了班级就开始复习功课,快要上课时,她让全班同学两人一份把作业本放在课桌的左上方,之后从前往后收,仅仅两分钟就把作业收好了。学生通过分析和对比,就会马上明白,张华做事不讲效率,李明这样做就是讲效率。之后,让学生大量列举家里、班上、社会中的做事讲效率的事例,加深明理,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激感

通过学习,学生在通晓事理之后,教师还要设法使学生与课文产生感情的共鸣,达到感情的升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情理交融,才能付之于行动,达到教学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就是道德观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怎样激感呢?

1.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动情,用自己有情的神态、动作、语言把课文的情感表现出来,以此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

2.明理激情。学生在明理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去拔动他们感情的琴弦,让学生在道理中,在故事里分清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懂得爱什么,恨什么,学什么,弃什么。如教学《宽厚待人》一文,学生在通过事例明理的过程中,教师抓准时机,拓宽地引导学生讨论:当陈浩把墨汁溅到王英花衬衫上时,王英为什么没生气,还那么和气?她当时该怎么想,倘若你是王英你该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学生在明理之中,便会动了真情。

3.设境激情。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相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朗读、表演、实验、实例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四、指导行动

在学生明理、激情的基础上,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业习惯。因此导行,既是思品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终点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认识与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要用实践来填平,填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便是练习。”因此,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习,把课上掌握的知识,明白的道理,运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上,指导行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教师有目的地安排指导。首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如学习了《学习、做事讲效率》一文后,教师可在同一时间内,让学生做几件事情,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其次是即兴考查。如学完了《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学习所得,为班级、为同学做些好事,以体现课文中心。

2.学生自己无意识地形成习惯。学生通过思品课的学习,通过文中事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以及感情的升华,在平时的学习、做事中无意识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此时,教师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坚持下去,发扬光大。

以上四步教学法,只是自己在思品教学中的点滴经验体会。教无定法,上好思品课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上一篇:以三观教育为导向的高职学院学生的就业教育 下一篇:高中英语语音教学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