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大学生565名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时间:2022-10-25 01:57:29

白族大学生565名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63-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白族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也有所区别[1]。白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古老而又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白族人崇尚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不断追求新知,有自己的语言、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习俗[2]。该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某师范院校的565名白族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便了解白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师范院校一~四年级565名白族学生,其中男生230名,女生335名。按照性别、年级比例抽取530名汉族学生作为对照。

1.2 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包含90个项目,10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1~5分分别表示无症状到症状严重,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3 测试 全体学生统一测试。培训本科心理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主试,使用统一指导语施测,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近1周内感受到的情况,如实填写SCL-90问卷中的有关项目,量表当场收回。

1.4 数据统计 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白族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 见表1。师范院校白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的6个因子分别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焦虑、敌对。

2.2 白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2。白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性别白族大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 见表3。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以及总分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565名白族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5.93%,与已有的研究相近[4]。说明民族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影响。白族大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上高于全国常模,人际关系敏感低于全国常模,有其独特的特点。究其原因,白族大学生中54.7%的学生家庭所在地为农村,5.8%在边疆山区农村,贫困学生占总数的34.9%,特别贫困的有8.3%,原有的社会环境与现有社会环境差异较大,观念也有许多冲突。面对社会环境的压力,白族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焦虑、敌对等问题上表现出较多的症状。

结果还显示,白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汉族大学生多。白族倡导亲仁善邻、热情好客,喜爱交往[5]。但学生原有的生活模式使其对宿舍和班集体中的人际交往持不满意态度的人数略多,对师生关系也表现出不太满意。独特的语言和口音对其人际交往也有所影响。白族的信仰和风俗中较高的道德行为要求、家庭对白族学生的较高期待也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白族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均表现出较多的症状。

结果还显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男大学生多,这与白族民间尊崇母系、敬重女性的传统观念相关联,白族妇女的性格勇敢、坚强,乐于承担责任[6],因此,女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又有所欠缺,在所有因子上得分均高于男生,特别是在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症状明显。

可见,白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民族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具有独特性,但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结合白族习俗、道德、伦理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弘扬和培养白族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白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徐黎丽.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2,6(6):95-110.

[2] 杨国才,孙雅丽.本主庙:白族文化的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8(4):61-69.

[3]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

[4] 佘少华.少数民族师范专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5,44(9):56-58.

[5] 郭松年.大理纪行;云南史料丛刊:第3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65-167.

[6] 侯冲.白族文化新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4):117-121.

(收稿日期:2007-10-09)

上一篇: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医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