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信息化前景

时间:2022-06-21 04:20:08

浅谈农业信息化前景

摘 要:农业信息化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改造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中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发转的必由之路。鉴于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将从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及相应对策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农业生产;信息化;现代化;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47-02

引言

改革开放给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步入21世纪,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无疑是信息化浪潮对各大产业的冲击。信息化带来的最为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经济效果使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如何提高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何利用好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发展的新机遇、如何利用好信息产业发展中国传统农业,为中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中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对此,中国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重大战略,总理也曾多次对农业信息化工作做过专门批示。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1.农业信息化的涵义。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其含义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其内在作用,即信息和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咨询服务业逐渐成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活动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二是其外在形式也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表现为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传统农业改造。

2.农业信息化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2)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产品流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3)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了农业的分工。

3.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2)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指导农业生产、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3)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化管理;(4)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5)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6)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农业对信息的迫切需求。在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下,丰富即时有效的相关信息,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备资源。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二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可利用的农业资源相对贫乏,而物质资源消耗却很大;农业信息资源丰富,但信息的加工层次和水平较低;农业信息需求迫切而农村的信息交流闭塞;农业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滞后等方面,现阶段农业中信息交流闭塞这一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

2.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1)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不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如何拓展,其本质内涵仍在于不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把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近年来,伴随着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当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技术,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对推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推动作用。(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通过与信息要素的相互作用,增强了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正常、有序、高效运行。信息对农业质能资源具有优化作用,知识型的信息农业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中的物资消耗、人力消耗、资本消耗,以较少的投入创造更多的财富。(3)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融入带来的影响。首先,信息资源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自身条件的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及时进行决策模拟,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最后,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市场和政策信息,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信息资源和技术的融入,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最终使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最优化。(4)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业信息化使得农业科研人员不受时空的限制,共享科研资源,加快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及相应对策

中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近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差,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而同时,中国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没有遍及整个农村层面,尤其是网络设施,这样,远远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中国的农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不健全,农业数据库资源不仅数量少、质量低,而且时效性、共享性、开放性也较差。(2)农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中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不足,主动学习相关信息知识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动性差,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高,导致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低下。(3)部分地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虽然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自信息技术出现农业中后就被提出,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引起全国各地区的足够重视,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不够,这就严重拖慢了农业信息化的步伐。(4)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目前,国家已重点开发了一批农业科技信息数库、网络体系和信息产品等,但是普及应用程度仍不够,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中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人才培养的投入也相对较少,缺乏从科研院所到镇、乡、村的梯队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这些严重影响了信息服务的质量。(5)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不规范、采集方法欠科学:目前中国采集的信息准确性差,权威性不强,主要是因为信息采集渠道不合理、不规范,如在数据库建设中指标设计不统一。另外信息采集方法不可行、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着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面对这些严重制约因素,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首先要明确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行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职责,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制定一系列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2)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示范等手段,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实现由“传统农民”向“信息农民”的转型。让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信息服务根植于广大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3)加快适应农业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相对缺乏直接制约着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4)制定农业信息化相应标准和制度:出台现有农业数据库等资源中的信息采集标准,中国农业信息化监管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制度。对信息的存储、名词术语、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技术规范、数据质量等统一规定,确保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信息整合,提高信息的采集及使用率。

结束语

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更是支柱性产业。在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中,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趋势。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资源的不断挖掘,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农业信息化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博.以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8).

[2] 赵旭强.试论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3] 汪冰.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1).

[4] 陈飞豹.浅析中国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J].北方经贸,2009,(10).

[5] 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

上一篇: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投资者决策分析 下一篇:农村信用社加强不良贷款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