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与现状分析

时间:2022-06-21 03:35:57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与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监管细则的出台,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着大洗牌的阶段。拥用雄厚资金实力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将会适者生存,而资质不够的平台将被淘汰。互联网监管细则的出台,也反映出国家对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规范与重视,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将涌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金融监管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作为金融活动开展的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提升资源配资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互联网金融推动着金融行业的变革,拓宽了金融行业服务的广度,有助于金融行业创新产品和降低服务成本,并对传统金融行业形成补充,不断满足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互联网金融模式以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为核心,以移动支付为基础,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需求双方通过网络揭示和传播,形成连续并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极低成本的形成资金需求者风险定价,并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互联网金融类型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的支付业务类型;二是基于第三方支付或是其衍生出来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三是互联网借贷平台。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分析

(一)交易规模迅速扩大

2008年以来,以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以及P2P为主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其中,截止2014年底,网络银行的交易额由285.4万亿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万亿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额也由3万亿元快速增长到了23万亿元左右,增速达到了18.6%以上。P2P网络借贷的交易额则由1.5亿元快速增长到了3292亿元,期间增速甚至均达到了200%左右。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与事故齐飞的一年,P2P行业出现了101次融资事件,涉及94家P2P平台,涉及融资额在130亿元以上。

(二)模式不断创新与丰富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不断的创新与丰富。首先在银行开展网络借贷业务方面,由原来模式转换为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其次第三方支付平台由原本独立和有担保的第三方支付等模式转换,创新发展出与基金、保险合作进行理财的内容;最后是P2P平台由原本单纯的信息中介服务内容,创新发展为与担保机构合作,形成线上线下联合、债权转让等新模式。

(三)缺乏有效管理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是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层面广泛运用自主形成与发展起来,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也暴露出了相关问题。首先是互联网理财迅速的发展,对传统存款业务和理财产品形成了冲击,极大的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P2P行业疯狂发展和不断倒闭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6年,随着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将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业态边界和监管职责分工的界定,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框架,将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运营合规性成为发展第一要素

随着监管细则的落地,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和交易逻辑将逐渐规范,设立资金池、自融以及旁氏平台将逐渐被清出市场。监管细则的出台也将列出行业负面清单,将易传递风险的资产端剔除,如股票配资业务等,同时基金等具有流动性的金融工具也将被禁止。

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制度已成定局,以P2P为主的网贷机构需积极调整业务模式应对资金托管制度。由于银行资金托管门槛较高,一般P2P机构资质较差,难以符合银行资金托管要求。监管当局在制定相关监管政策时,仍然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充分的发展空间,在监管范围内的各类型金融创新业务的开发仍然给予支持。

(二)产品的垂直化与差异化

近年来,P2P公司创造了各类型的产品,未来P2P产品的垂直化与差异化趋势会更加明显。P2P公司的资金端来源均是来源于普通用户,但是资产端的来源是不同的,不同的资产端对应的行业类别差别很大,因此P2P公司要创造垂直化与差异化的产品以扩大自身业务。现阶段国内银行系、国资系、上市公司系、民营系以及互联网系五大P2P网贷阵营已经初具规模。

(三)行业洗牌加剧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P2P网贷平台“倒闭跑路”事件,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不断出台,在短期内会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着大幅度的调整。随着政策不断完善,风险把控能力强、成本控制力强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继续得以生存,其他企业将会被大型的企业兼并收购,行业洗牌进一步加剧。这实际也是互联网金融业市场竞争累积到一定程度所经历的必然阶段,监管政策的出台只是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

(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一步融合

迫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倒逼压力和转型升级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将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由于客户群体的差异,相对竞争力的不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互联网公司优势在于渠道,以及大数据、互联网的技术,而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开发,对风险把控能力更强。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可以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 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12)

作者简介:

李惠锋(1991-),男,穿青人,贵州省毕节市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上一篇:信息安全预见与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取证 下一篇:“皮尔原则”与我国和谐警民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