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6-21 02:24:57

浅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摘 要: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方法主要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在教学中,经常把这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所谓阅读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读书,近年来,有一种新的提法,即把人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称为“第一文化”,把掌握电子计算机语言称为“第二文化”。而“第一文化”是获得“第二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这正说明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内阅读由于教学的内容所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课外阅读就不同了,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从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更进一步,是学生达到自我教学、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加强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从而觉得学习生活太贫乏、太单调。作为中小学教师要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为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数量上从“多多益善”到个性化选择阅读;在阅读质量上从“不求甚解”到“知其所以然”;在阅读方法上从“一目十行”到精细阅读。结合课堂教学,我经常给学生讲些经典名著的故事,使之感受其中的乐趣,培养他们对这些书籍具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在有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后逐渐提高阅读水平。如我在教学《杨修之死》时,就给同学们讲了《三国演义》中许多侧重表现曹操阴险狡诈、深谋远虑的精彩的情节:张松献地图、许攸问粮、许田打围、孟德献刀……,让同学们不仅真正理解了曹操“奸雄”的特点,而且还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不再局限于电视画面上的故事情节,而是萌生了拜读这些作家是如何用精美的语言来描写生动人物形象的冲动与要求。使学生阅读名著的态度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一时在班中掀起了阅读名著的热潮,大家竞相买名著,读名著,不亦乐乎。

2、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一要根据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个人爱好,辅导学生订阅读计划。如对于七年级学生,我要求他们每周读《繁星 春水》两到三篇,老师定期检查。二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观。推荐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动想像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如讲授完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就及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并检查。三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阅读材料的贮存,更能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促进思维推陈出新。应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语进行圈点批注、摘录,或者把自己的体会、意见写成心得体会,同时引导学生对读书笔记进行经常翻阅,以便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同时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就是归类――名言类、哲理类、历史故事类等。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做的是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可以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举办学习小讲座、课前小故事、组织读书兴趣小组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设阅读欣赏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有益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有步骤、有计划的指导下读好书、好读书。其次,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循循善诱,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狼》这几课时,我就伺机诱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诸如此类,结合教材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与课本内容对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再次,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讲评。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和新鲜的感受,但往往也表现出认识的肤浅和热情的低落,这就需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讲评引导。从理性的高度提高学生对理性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深究生活现象的内蕴,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引出深刻的道理。

4、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除了优化家庭阅读条件外,主要优化学校读书氛围。学校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中小学生绝大部分的阅读能力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整洁优美、好学成风的校园,使校园成为学生悉心求索的情感动力场。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一个好的教师一定好读书,读过好多书。师生掀起读书热,学生们有时也感到莫名奇妙。“老师你肚里那么多知识还读书呀?”“老师,书中就有值得你开心的吗?”……我常唱着:“学无止境,多少好戏在里头,多少好戏在里头。”有时,我也会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或者其他老师的给同学看,介绍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有时来一段精彩的片段。渐渐地学生也会走进书的海洋,品味人物的个性特点,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操场边,凉亭下,教室里都是学生们看书的身影。在班里掀起一股爱读书、读好书的浪潮。

5、充分发挥教材作用

养成解读文本的习惯。①完成前期准备,充分利用各类工具书。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遇到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如我要求人手一本《现代汉语词典》。②阅读时不仅要思考其中的道理,还要在头脑中形成文本中提及的相关形象。通过形象思维加强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要引导学生阅读后自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重点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③对于文中的关键字句,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要圈点划记,以便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表现手法。④提高阅读速度。因为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的加剧,需要阅读的文本的量大大增加,学生如果缺乏快速阅读的能力,那就很难成为一个可塑之材,难以适应当今的时代。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要有一定阅读量。平时应当限定时间,要求学生能看懂并理解一定量、一定篇幅的文章。可以利用自读课本来训练阅读速度。少讲,多设题,巧设题,引导掌握重点,完成阅读重要信息的截取,过渡到能力的提高。⑤读完之后,要写出自己的看法,学会做批注,可以在书页空白处写上感悟,或单独成文,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我在每学期组织开展两次读书会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可以互相推荐好书;可以就作家、作品品头论足;可以抒发个人感受;可以就书中人物、观点进行辩论。这样学生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时间钻进学校图书室,广泛接触各类书籍,变“苦读”为“乐读”,进入一种较为自觉的较高层次的美妙阅读状态.

总之,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但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视野宽广,而且提高了他们阅读的能力,更是塑造了学生的读书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阅读对于学生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水分、空气对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阅读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能源。

参考文献:

[1] 刘笑梅:《也谈阅读》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篇。

[2] 莘爱坚:《激发阅读兴趣》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篇之教育理论篇。

[3]《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第一隐男:隐身63次拯救自闭症爱妻 下一篇:基于工作流的部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