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民营企业扩大就业的政策取向

时间:2022-06-21 01:51:03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民营企业扩大就业的政策取向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信息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将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将迅速提高,这就对劳动力要素产生排挤,低素质人才将面临更大的失业威胁,劳动力的需求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会迅速地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加重我国的就业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正确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民营企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最低、方式最简便、农民最易接受的渠道,也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民营企业仍然是解决农村就业的重要渠道。认真研究民营企业在促进农村就业中的作用,对于制定就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民营企业就业面临的挑战

1.资源密集型民营企业。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由于新型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和目前民营企业中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的对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这一产业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将放慢自己的脚步,难以保持较高的就业弹性。原因在于:环境压力和中国资源禀赋方面的固有缺陷。随着大量的枯竭型矿山和一些中小矿山的不断被关闭,产业组织将逐渐集中化,以大量使用人力为主的资源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止。这将降低其就业弹性。同时,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将会使资源密集型民营企业逐渐向资本密集而不是劳动密集的方向发展。

2.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但由于内部结构调整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弹性将会逐渐提高。受工业技术壁垒不断提高的限制,纺织、轻工等吸收劳动力的传统产业部门难以持续规模扩张,未来将不得不进行大范围的重组,从而关闭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环境严重的小企业。这将严重影响这类民营企业的就业弹性。虽然新型工业化战略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由于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压力的存在,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这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将逐渐提高。

3. 资本密集型民营企业。对于即将进入传统上称之为重工业化阶段的中国而言,资本密集型产业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但由于新型工业化对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就业压力的综合考虑,它将难以像发达国家过去那样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结构调整的压力将使它进一步降低就业弹性。随着民营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民营企业的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等活动日趋频繁并加快资本集中,促进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向资本密集型民营企业方向发展,从而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进一步降低其就业弹性。

4.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最差的就业弹性。新型工业化战略虽然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将掀起中国的技术创新浪潮。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由于中国具有的巨大成本优势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考虑到民营企业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所占份额较小以及农民自身素质很难适应技术密集型产业等问题,这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民营企业扩大就业的政策取向

1.推进民营企业走集成创新之路,通过经济增长实现扩大就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就业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依靠持续的经济增长。扩大民营企业就业最终依靠民营企业持续的经济增长。应对新型工业化战略,民营企业必须走集成创新之路。集成创新理论认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创新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一种多维的、系统的、整体的创新。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科技、产权、管理等内容。中外企业的实践证明,集成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有机融合,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坚持走科技进步之路,搞好技术创新。要推进技术创新,民营企业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方面,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和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产品仍将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具有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进发展的优势,能够使民营企业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先进的技术嫁接形成后发优势,迅速实现向低成本、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因此,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深化企业改革,实现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进一步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民营企业改革,积极引导已改制的民营企业向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与合作,推动强强联合,推进企业资本的多元化。加快管理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加强董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建设。加快机制创新,以动力、利益、激励、用人和监督、约束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民营企业机制创新步伐,强化与其他创新的协同,进一步促进企业转型,实现集成创新促发展的目标。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民营企业就业扩张。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时期,民营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保证民营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今后,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要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民营企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尤其要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其关联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可以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有机结合。目前,许多大中城市也在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它们逐渐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将轻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市内。民营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主动利用地缘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来发展轻工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与城市工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充分发挥产业互补的优势,进而实现城乡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和城乡工业一体化。

3.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集群,推动民营企业扩大就业。产业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它们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具有地理上集聚的特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也在向集群化发展,如浙江嵘州的领带、大唐的袜业,都是这样的产业集群。它们不仅提高了集群整体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而且大大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民营企业集群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农村就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城镇和工业园区是民营企业集群最好的载体。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集群,关键是要搞好小城镇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产业定位等,引导民营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促使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为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功能更为完善的环境。

4.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民营企业扩大就业。第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民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民营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应当通过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等引导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应以绿色食品生产、清洁生产、环保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绿色工业园等建设为突破口,引导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主力军,从而增强民营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第二,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拓展就业空间。城市化过程中就业空间得以扩大是通过聚集效应、联系效应和乘数效应来实现的。所以,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将为我国带来更大的就业空间,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为此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政策倾斜,科学规划城镇建设,降低民营企业入镇的“门槛”;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入镇提供户籍便利;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实行更加灵活的土地流转制度,为农民入镇扫清障碍;建立和完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入镇的后顾之忧;实施有利于民营企业集中发展的产业政策等。第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实施和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民营企业职工旧的知识结构及低素质已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需要,结构性就业矛盾将越来越尖锐。各级政府应当把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通过多种途径为民营企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尤其要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的在职培训特别是技能培训,既要重视培养高科技人才,也要重视培养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工人,特别要创造使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从而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513031010

上一篇:在网络任务写作中培养评判性思维 下一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搞好高校人才培育模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