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时间:2022-06-21 01:31:25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摘要: 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却发现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青少年环保意识关系人类未来的前途,帮助他们从现在起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把环保教育与智育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数学教学 渗透

当今社会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我们应当对自然保持着好朋友般的关系,在敬畏自然的同时科学的改造自然。然而,人类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的环境却逐渐便变恶劣,大自然反过来报复我们。东南亚的海啸,美国的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全球日趋变暖无不提醒我们:我们怎么对待自然,自然也将怎么对待我们。

不断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绿色伦理”观念,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在班会课、纪律课上讲,更得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根据学科的特点,把环保教育与智育结合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老师来说,这很难,数学课不像文史课,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数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又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值得每个数学教师研究的又一新课题。为了让环境教育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都要努力进行探索。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经验,以供大家商榷。

一、在数学课上加强动手能力的同时灌输环保教育。

学生对数的认识,数的计算,应用题、几何知识等都是通过对学具和教具的操作来形成表象,进行理解应用的。所以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进行环保教育。

《圆柱体和圆锥体》这一节中,我让学生阅读完书本后,每人动手做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课堂上,通过这些模型,可以简明扼要地就把它们的侧面展开图、旋转图形、轴截面讲清楚。同时在讲解时可以提出下列的问题:

(1)路边的垃圾桶都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体)

(2)为什么垃圾桶要做成圆柱体,而不做成圆锥体或正方体、长方体呢?

这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虽然知道圆柱体相对于其他体来说容积最大,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时老师从数学、物理的角度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圆柱体容积最大,然后老师加以引申,用圆柱体作垃圾桶,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我们也要节省资源,如不浪费水电,不使用一次性饭盒、筷子,不使用纸巾和塑料袋,把垃圾分类,充分利用可回收资源。

二、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内容,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教育素材,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环保教育功能,选择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和数学史料,向学生进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环保教育。

在高中的解三角形时有这么一个例子: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米,测得斜坡的倾斜角为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米?(精确到0.1米)

在教学这道例题前,可问学生为什么要种树?并向学生介绍近十几年来人们由于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环保知识,以及我县近几年来退耕还林及大量植树造林的目的和好处。这样,把环保教育与书本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大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除此以外,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关的教学环节,结合教材内容,适量补充含有环保因素的习题和例题引入,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教材的环保习题毕竟有限。

三、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能力。

很多老师认为数学课很难开展课外活动,其实不然,在许多章节都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升华教学效果。比起传统课堂教学,数学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兴趣性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可以把思想教育、环保教育贯彻其中。

如,在讲解《概率统计》时,在完成本章教学后,可安排4人一组完成实习作业:估计一次性筷子的用量。操作为:从本县街几十间高、中、低档饭店中抽取5家作样本,得到这些饭店每天消耗一次性筷子的盒数。并解决下列问题:

(1) 通过对样本的计算,估计我州一年消耗多少盒一次性筷子?(每年按350个营业日计算)

(2) 在(1)的条件下,若生产一套中小学生桌椅需木材0.07米3,求我州这年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木材可以生产多少套学生桌椅?(计算所用数据:每盒筷子100双,每双筷子的质量为5克,所用木材的密度为0.5×103千克/米3)

(3) 假如让你统计该省一年使用一次性筷子所消耗的木材量,如何利用统计知识去做,简要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个实习作业,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通过调查计算,不得不惊叹原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浪费了许多资源,环境保护不是口头上挂着的,而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树立环保意识,充分将数学知识中的环保因素挖掘出来,适时适度加以渗透,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在教师选择习题时渗透环保观念。

我们的老师在选择课堂的习题和考题时可以适当地渗透环保的观念,一些应用性问题可以适当转化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节约的观念,考虑最优耗费最小的思路.

例如,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A,B,C,D四个城市恰好为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其边长为a,要建一个公路系统,使每两个城市之间都有公路相通,并使整个公路系统的总长为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这个问题看似与环保问题毫无相关,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在讲解这个问题时突出最下这个观念,这个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全民节约”观念。在分析完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举出一般的总长和最小相差了多少,这样更能突出环保节约这个观念。

保护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国民工程。我们每位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出血... 下一篇:药物与临床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