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时间:2022-06-21 09:38:14

浅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摘 要]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复杂,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两大奥,不利于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养老保险的杜会互济功能,改革已呈必然之势。

[关键词]养老保险 制度 改革 发展

前言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我们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也因特殊的国情有着特定的改革道路和政策选择。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逐步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养老基金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养老保险体制的潜在风险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立足中国国情,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分析,井进一步探讨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1.1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社会统筹克服了单位核算的弊端,体现出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行业之间由于发展水平和效益不同造成的不公平。社会统筹也有利于统一管理、统一发放,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个人账户将个人投保与企业投保的一部分记在个人名下,与个人利益挂钩,有利于落实个人的责任,调动个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便于个人在不同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

1.2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换

现收现付制是老人的供养负担完全转嫁给下一代,但在国家经济衰退或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国家或企业很难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金需求。完全积累制是代内养老。退休前自我积累养老金,但制度过渡要解决已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的养老金积累问题,筹资上存在“双重负担”。我国采用部分积累制的混合式筹资方式,综合考虑当前需要,也为满足长远需要做准备,具有一定的制度弹性。从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过渡,在我国乃至世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做实个人账户是实现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真正转换的关键环节,有助于现行制度的平稳运行。避免制度倒退,有助于新旧两种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的根本转换。做实个人账户可以避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制度结构,有助于完善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新旧制度的转轨。

1.3 增强了养老保障能力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构建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了养老保障水平。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下拨养老保障财政补助金773亿元,全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5011亿元,在寓退休人员不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连续36个月保持基本养老金发放无当期拖欠。2006年全年养老保险金收入6 223亿元,年底基金累计结余达5268亿元,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1.4 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在享受保险的权利上是统一的,要求保险项目、保险待遇和投保标准统一,并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劳动者,逐步扩大社会化养老保险范围,维护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至2006年底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649万人。目前我国城镇地区将临时工等非正规职工逐步纳入养老保险范围。

2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2.1 全面建设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2.1.1 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

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供款的模式,即企业和个人为主,政府提供补贴,实行现收现付筹资方式。通过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不断提高参保率。由国家行政部门管理,执行保障和再分配功能,推行激励机制,对于多缴费者可以多领取相应的养老金。

2.1.2 鼓励企业为员工建立年金保障

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实行劳动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由企业为主,个人为辅供款,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企业职工,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实行激励机制,保证缴费者退休后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为充分的保障。

2.1.3 积极发展商业寿险

采用自愿性,由政府提供政策,个人具有经济能力和偏好选择,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高收入人群,是在具有了基础保障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保障。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政府可视经济发展需要,给予政策扶持。

2.1.4 家庭养老保障

家庭成员对老人的赡养是互惠互利关系的体现。年轻一代对父母提供照顾,也为自己将来获得子女照顾创造了道德基础。这种供养与反哺的循环使家庭养老能够延续。

2.2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扩大覆盖范围,是基本社会养老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目前扩大覆盖范围的政策是出于制度内的资金不平衡的需求,缺少统筹机制。这种以扩大覆盖面为手段来缓解养老保险基金压力的政策背景,使非国有企业产生了其缴费将被用作于退休人员较多的国有企业,进行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性质的收入转移支付的预期,而与此同时,国家又没有对非国有企业及其缴费相对应的养老金承诺做出制度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制度漏洞是造成覆盖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国有、集体企业使用农村、外来劳动力临时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因为,其中的很多制度规定是很难执行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更重要的是,规定中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本来是个人全部缴纳的,但是进入社会统筹部分其所有权则不再属于他们自己的了,如果他们中途出现意外,继承人只能继承记入个人账户的那部分,很难吸引他们人保,这种规定不被理解。这是非国有经济不愿意参加目前的养老金计划的背景原因,也是扩大覆盖面工作难以推进的原因。

2.3 合理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

造成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直接管理过度的结果。当前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完全是由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管理的。政府既是监管者,同时又是帐户的直接管理者。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帐户中积累的基金难以得到有效地运作。因此,应当将政府的管理职能限制在社会统筹这一大块,即现收现付部分;而个人帐户中的基金部分,则可考虑借鉴国外管理养老基金的成功经验,成立养老基金会组织来管理个人帐户中的基金,基金会组织应当是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公司。政府间接作用的增强则表现在加强监管职能方面。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定期考核其绩效和风脸管理水乎。

2.4 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由非缴费普惠性养老模式、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年金及个人寿险储蓄性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等多层次构成。其中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产品的目标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是养老保障是发展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寿险储蓄安排的养老保障将成为城镇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补充性质资金来源,也是提高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非缴费普惠性养老保障目标是贫困老人,利于消除贫困。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是主体。

结束语

由于改革方案很难尽善尽美,当前的养老保险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改革的思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才可能获得成功。

上一篇:物权变动模式之分析 下一篇:小议预算会计改革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