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2-06-21 08:22:49

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方法 本文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实施治疗,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同时研究组中出现了1例胃肠不适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中出现了3例胃肠不适患者,2例恶心呕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氯吡格雷;小剂量;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患者的一条脑血管或者是多条脑血管出现缺血情况造成该供血区域出现局灶性脑功能障碍[1],在临床对其疾病研究过程中,发现经常会伴发一些临床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对于此类疾病,临床中一定要加强治疗过程开展,通过对此类疾病加强诊断,从而能够很好的实现治疗疗效。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实施治疗过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每组各20例。研究组:男11例,女9例,年龄65~89岁,平均年龄(80.19±5.76)岁。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80.15±5.52)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实施治疗,氯吡格雷药物用量标准为1次/d,75mg/次,小剂量阿司匹林药物用量为1次/d,75mg/次,持续治疗3个月[2]。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实施治疗,氯吡格雷药物用量标准为1次/d,75mg/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1.3疗效评价 患者在实施治疗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治疗痊愈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同时评分结果减少90.0%以上[3];治疗显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少,同时评分结果减少50.0%以上;治疗有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少,同时评分结果减少20.0%以上;治疗无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减少甚至情况更加严重,同时评分结果减少20.0%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结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痊愈10例,痊愈率为50.00%,总有效例数19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痊愈6例,痊愈率为30.00%,总有效例数16例,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 研究组中出现了1例胃肠不适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中出现了3例胃肠不适患者,2例恶心呕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2.3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变化结果对比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变化结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4],因此在临床中对其病因及其诊断治疗方式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找到其病因所在,进一步针对病因及其临床诊断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实施治疗过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现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同时研究组中出现了1例胃肠不适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中出现了3例胃肠不适患者,2例恶心呕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刘际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01:105-106.

[2]胡建荣.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02:17-18.

[3]卢君慧.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4,05:18-19,38.

[4]周红平,王杰.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5:83-84.

上一篇:椎管肿瘤运用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 下一篇: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