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肿瘤运用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

时间:2022-05-23 10:15:54

椎管肿瘤运用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椎管肿瘤运用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通过回顾性分析进行讨论,指导临床的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3月29例确诊为椎管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显示的肿瘤所占部位的不同分为以下情况:髓内肿瘤有星形细胞瘤(27.6%)和室管膜瘤(24.1%)以及血管母细胞瘤(13.8%);髓外硬膜下肿瘤有神经鞘瘤(10.3%)、神经纤维瘤(10.3%)以及脊膜瘤(6.9%);髓外硬膜外肿瘤有转移瘤(3.4%)和脂肪瘤(3.4%)。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的诊断效果,对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也具有较高的优先性,其定位准确,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椎管肿瘤;核磁共振;临床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

椎管肿瘤是神经中枢系统肿瘤,在临床上较常见,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髓内肿瘤常见有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髓外硬膜内肿瘤常见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脊膜瘤等。髓外硬膜外肿瘤多数是转移瘤、淋巴瘤。需与脊髓空洞症鉴别,其髓内空腔信号特点与脑脊液相似,表现为脊髓内长T1长T2信号区,空腔边缘清晰,一般没有增强。脊髓外形膨胀[1]。因传统影像学的诊断效果并不明显。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逐渐广泛应用到了临床诊断,而且具体良好的诊断效果[2]。本文就我院2013 年5 月~2015 年3月确诊为椎管肿瘤的29 例患者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探讨核磁共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5年3月的确诊为椎管肿瘤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为30~60岁,平均年龄为(42.7±9.8)岁;平均身高为(171.8±6.8)cm;平均体重为(51.3±6.7)kg;男性17例,女性12例;入选患者均经过仔细询问病史,且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无精神障碍性疾病,无严重的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入选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肢体麻木的18 例(占62.1%),运动障碍的10 例(占34.5% ),根痛的11例(占37.9 % ), 发生肌肉萎缩的7 例(占24.1%)。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入选患者术前均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且临床资料显示均确诊为椎管肿瘤,本组的患者均采取Philips Inter 1. 5T 的磁共振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T1WI 和T2WI 以及STIR 等扫描,对于病兆部位均进行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部位和形态及大小等临床相关的变量的变化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对于两组的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并通过SPSS 17.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

2结果

在本次回顾性分析中,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显示的肿瘤所占部位的不同分为以下情况:髓内肿瘤:出现有16 例,表现为星形细胞瘤(27.6%)和室管膜瘤(24.1%)以及血管母细胞瘤(13.8%);髓外硬膜下肿瘤:出现有11 例,表现为神经鞘瘤(10.3%)、神经纤维瘤(10.3%)以及脊膜瘤(6.9%);髓外硬膜外肿瘤:出现有2 例,主要表现为转移瘤(3.4%)和脂肪瘤(3.4%),见表1。

3讨论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成像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产生了一种革命性意义的医学诊断工具。在核磁共振成像仪器下,患者躺在圆柱形磁体内,暴露于强大的磁场。一旦暴露在磁场中,水分子的质子会排成一行,要是遭到无线电波的攻击,它们会立即乱作一团,不成直线。在质子重新排列过程中,电脑会收集它们的信号,并加工成图像。富含水的组织会发出更强烈的信号,在生成的图像中看上去更亮,而骨骼相对较暗[3]。在本次研究中,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中,因此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来描述大脑和颈部动脉,进而确定肿瘤病变部位、形态及大小等影像学特点。

在本次回顾性分析中,29例患者全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星形细胞瘤(27.6%)和室管膜瘤(24.1%)以及血管母细胞瘤(13.8%),神经鞘瘤(10.3%)、神经纤维瘤(10.3%)以及脊膜瘤(6.9%),转移瘤(3.4%)和脂肪瘤(3.4%)。其中星形细胞瘤(27.6%)和室管膜瘤(24.1%)在临床中是比较常见的椎管肿瘤,且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迅速、有效的提示椎管肿瘤的存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椎管肿瘤的检测的准确性较高。有研究指出[4],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软组织的临床诊断中有较高的分辨能力,且属于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准确的将椎管内病变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的组织关系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定位和定性分析。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的诊断效果,对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也具有较高的优先性,其定位准确,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方俊标,邱士军,李楚池,等.42例椎管肿瘤的MRI诊断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6):661-663.

[2]刘燕萍.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养生,2014,(10):45-45.

[3]梁晋社.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4):107-108.

[4]巩远方.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3):156-157.

上一篇:群体伤事件的信息管理 下一篇: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40例缺血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