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变化 走出新天地

时间:2022-06-21 01:02:12

摆在我们面前的,称得上一本沉甸甸的“黄皮书”——打开它,犹如鸟瞰一片充满芬芳气息的黄土地,摇曳着波涌涛迭的金色麦浪。这就是湖北新闻界“走转改”的新成果 ——《“百名记者蹲点基层调研”活动优秀作品集之二》带给我们以丰收的喜悦。

践行“走转改”,当从时代要求出发,立足发展的眼界,带着发现的眼光,凭借发掘的眼力,深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的最前沿,去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力求对受众有所启迪,对工作有所推动,以更有效地引导舆论。

总体上看,这部作品集收录的86件作品(报纸作品41件、广电作品45件),把重点放在了对社会转型期新变化的关注上,再度展现了新闻工作者心系大局、深入一线、体察民情、关注热点的不懈追求,走出了一片新闻的新天地。

一、主题鲜明,题材重大,发现并推介各类典型

这批作品扣准时代变迁的脉搏,善于发现,善于开掘,对“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弱势群体等给予较突出的关注,报道出一批能产生积极导向作用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

湖北之声《“仙桃搬迁模式”下的和谐故事》,关注房屋拆迁特别是“城中村”房屋拆迁这一“天下第一难事”,对仙桃沙嘴村“和谐拆迁”的模式,进行深入剖析,透彻解读,再现拆迁从村民由对抗、冲突,到理解、支持,再到参与、管理的艰难曲折过程,表现村委会迎难而上、多方探索、公司化运作的勇气与智慧,信息饱满,事实充分,令人信服,放到全国视野比较,都具典型性和推广价值。

长江商报《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汉阳经验》,针对医疗资源同患者需求之间的矛盾,从社区老百姓求医问药的实际出发,“破解”一家大医院直管六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1”模式。报道以“社区医院也能看专家号”、“首试双向转诊无缝对接”等生动可信的实例,反映这一“没有围墙的医院”给居民带来的实惠,并实事求是指出这一模式在全国复制目前尚有一些难度,尤其可贵。

湖北电视新闻中心《宜昌村级组织“第一书记”助推新农村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如何深化这一重大主题,反映一批有思路、有干劲的干部“扑下身子”到基层,嫁接经营理念,用工业路径谋划农业发展的新做法。报道简约,画面丰富,跟踪了两个县区的两位“第一书记”,又采访了市县两级常委、组织部长,有点有面,平添新闻含量的浓度。

上述这类报道热情推介社会转型期的新实践、新探索、新创造,是“走转改”活动直接产生的一个收获,应当光大发扬。

与经验典型报道相映成辉的是人物典型报道。长江商报《6年坚守“山水邮路” 送邮件70万份》,浓墨重彩表现黄陂塔耳普通乡邮员王道全,6年如一日穿越60个河湖岗汊,奔波在140公里邮路上,为村民送达邮件、代办实事的感人事迹。记者一路跟随采访,亲身体验,捕捉到“两袋腐乳代送6年”等典型细节,充满鲜活的描述。

湖北之声《为了坎子山村的幸福》,聚焦58岁的山村老支书魏登殿,赞扬一位为贫困村致富修公路、打水窖、养牛羊的领头人,他家门口却还是泥巴地,用生动具体的细节,刻画他奉献乡民的高尚品质,展现出基层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二、采访深入,内容扎实,体察并探求拓展新路

当前“三农”乃全局所系,诸多问题急等破题,难得的是这批作品中出现数篇深入调查、跟踪体验的好报道,如楚天金报《蜜源萎缩“甜蜜事业”热盼扶持》、《一车红安土豆的旅行》,农村新报《蛋价过山车 蛋农“伤不起”》等。特别是《蜜源萎缩“甜蜜事业”热盼扶持》及其上篇《风餐露宿 湖北蜂农采集全国蜜》,记者奔赴秦岭北麓,颠簸750公里,3天追随蜂农的足迹体验采访,充分反映了蜂农的辛劳疾苦,分析了“养蜂大省”面临的困境,提出产业拓展的新思路。报道分“产业”、“链条”、“反思”、“呼吁”四个部分,一气贯通,细针密线,采访报道十分到位。

湖北日报《红安大布如何走出“深闺”》虽然曾由广电媒体先期报道,但该报记者拎出“非遗”大布为何“物稀价不贵”这一症结,再度多头采访了布农、经销商、专家,开出由“卖物质”到“卖文化”及“延伸产业链”的可行方子,为这一类产品如何走向市场提供良好借鉴。

湖北电视综合频道《“猪沼菜”模式农民受益多》篇幅小、容量大,有声有色介绍“一条龙”生态农业,颇有示范作用。还有一些作品,如农村新报《新技术面前,保安镇养鱼好纠结》,反映养殖者想养新品种,又忧无把握的困惑,忧农民之所忧,为他们发出“盼人来领头”的呼吁。这些报道,贴近当前农村面临的实际,能够给农民兄弟以直接服务。

三、草根情怀、民生视角,关注并讴歌普通百姓

对普通老百姓怀有深厚的感情,把笔触伸向田头工地,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推出一个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草根人物,是这批作品的另一大特点。

湖北日报《三个教师九个伢》既反映农村教育面临的教师断层现象,又热情讴歌山村教师的坚守情怀,那种敬业和奋争打动人心。三个教师三帧肖像剪影,“双拐教师”洪永先自编例文,“教研权威”何文富坚持公开课,“后勤管家”校长开垦菜地,选材精粹而颇为传神。其描写细致,对话生动,现场情景扑面而来,内心世界揭示细腻,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楚天金报《巍峨桥塔上那些坚韧的身影》、《钻井工人无愧“铁人”称号》两篇短小精悍,在表现劳动者的工作艰辛和婚恋困局的同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以此为烘托,展现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执着和对生活的热切期望,有血有肉,生命的尊严跃然纸上。两文后的“记者手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报道主题。

湖北电视综合频道《“90后”大学毕业养牛(系列)》赞扬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学教职、甘于吃苦当牛倌的创业梦想,改变人们对90后的偏见。这名大学生追求的不是当下时髦的“个人成功”,而是回到家乡牵头8家养殖户成立合作社,尝试用“土牛肉”打开市场、造福乡梓。报道中,父亲反对而摔热水瓶撒气、儿子执着而搬女友当救兵的情节,三言两语则精当生动。楚天交通广播《鄂南卡口上的“钉子”交警》、《敲锣警官骆霞》这样的人物报道,也抓住了人物忠于职守又思维新颖的特质,一展年轻交警的特殊风貌。

上一篇:国内新媒体上市公司业务发展及启示 下一篇:整合纸媒新闻资源的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