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镁的提取和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1 12:20:34

基于问题解决的“镁的提取和应用”教学设计

摘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设计并实施“镁的提取及应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完成对海水中提取镁的原理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镁的提取及应用;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91-02

一、设计思路

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学习能力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习能力,课堂是主渠道,学生是主体,教学手段是载体。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而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问题解决”旨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组织学习活动,重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重视学生思维、兴趣、动机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基于上述教学思想,在苏教版化学1专题2“镁的提取和应用”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教学思路:①通过新闻事件获得镁的有关化学性质,与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进行实验验证,通过镁条与干冰、镁条与热水反应总结得出镁是一种活泼金属单质;②根据已学的Na、Fe、Cu等金属的制备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结合信息,通过学生讨论、纠正,从化学原理上确定采用电解法来制取金属镁;③通过对部分含镁化合物熔点的比较,从能耗上进行比较,确定电解氯化镁更经济;④通过氯化镁的资源分布认识到从海水中提取镁的现实意义;⑤根据信息,通过组内合作讨论,得出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最佳方案,形成流程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镁的原子结构及化学性质,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②了解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认识工业生产的基本方法和思路;③了解镁合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以资料卡的形式,培养学生准确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质疑,完善设计方案,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最佳方案的设计,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科学的价值。②教学重点:海水中提取镁的原理和流程,镁的化学性质。③教学难点:海水中提取镁的原理和流程。④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三、实验用品

1.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砂纸、火柴、棉手套

2.试剂:镁条、干冰、酚酞试液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镁的提取及应用”是继学生学习了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氯、溴、碘、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后的另一种从海水中获得的典型金属元素。本节课仍沿袭了以海水资源为背景,通过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一过程为知识主线,以“性质探究―工业生产―社会应用”为线索,考虑到学生对工业生产流程并不是太熟悉,所以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工业上是如何得到金属镁的,而是由教师提供适时的学习资料,以信息提示的方式呈现,通过问题链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如何从海水中得到金属镁,这样使复杂的工业流程变得有趣,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化学理论学习和工业生产生活相结合,突出了化学对生活、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尹藻,毕华林.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2

[2]陈艳.基于“镁的提取与应用”的教学设计课例探究[J].数理化学习,2014,(2):62-64.

上一篇:试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方法的改革 下一篇:何为“教育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