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6-20 10:43:23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展潮流,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设置口语交际课,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待人处事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思考一些对策:

1.现象

1.1 口语不规范,口语习惯不良,常常“出言不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口语是最主要的交流手段,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交流的效果。农村小学生由于在口语交际时常受方言或“口头禅”影响,将不规范方言掺杂其中,有的甚至常“出言不逊”。如“抽(吸)烟”,说成“吃烟”,“喝酒”说成“吃酒”。

“错了,错了,真恶力!”“放屁……你妈……”等,这些都是在农村小学课堂上或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不逊评价”。

1.2 口语交流缺乏激情,流畅度欠佳,没有条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说话,发言大胆,声音响亮,但进入高年级 后,课堂上举起的一只只小手慢慢少了,口语交际能力也逐渐趋向两极分化。课堂成了几个活跃分子“挑梁唱戏”的舞台,大多数学生“金口难开”,乐于作陪听。久而久之,口语表达得不到训练指导,所以一旦要用口语表达时,就显得“站立不安”拘谨胆怯,神情紧张,不仅缺乏激情,声音不响亮,而且说话内容不完整,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不规范,不流畅,许多话词不达意。

1.3 即兴表达能力弱,非要“深思熟虑”不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接收了表达信息之后,一定要反复练习,说上几遍之后,才能在众人面前表达陈述,属于“准备型”的口语交际,即兴口语能力弱,农村不学生还缺少用形象生动的口头词语和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辅助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

1.4 在口语交际中不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表现在学生态度不认真,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短,易分散,常常一边一边做小动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生家长都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赚钱,孩子平时与祖辈生活的时间较长,这些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窄,接收信息能力较弱,见识短浅,文化素质低,聊起来你一句我一句,话题漫无边际,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倾听的修养。

2.对策

2.1 加强校本培训,转变观念。

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观念的转变,务必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口语交际教学对孩子们成长的主要性;二是口语交际教学实施“我能行”。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要达成这两点,最好的途径是抓好校本培训:充分发挥学校口语交际能力强的教师以及教育教学思想理念较先进的教师作用,实现传、帮、带。1、专题学习。以口语交际为专题,收集,整理资料,包括新课标解读,理论探讨。课例赏析,反思交流等等,加强对这些资料的理解。2、经验交流。充分利用这些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组织讨论,在交流中实现对新理念的进一步理解。3、反思总结。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自己的策略,进而转变观念。

2.2 用活教材,激发交际愿望。

2.2.1 用活生活教材。

口语交际是日常的生活交际,是现代生活必备的生活技能。农村小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口语交际资源,如幽静的旧野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古老淳朴的风土人情,优美的自然景观……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如下河摸鱼,捉螃蟹,上山采野花、野果……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积累,逐步增强口语交际的意识,为“学会生存”奠定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2.2.2 用活书本教材。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首先,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与别人进行交际的愿望;其次,教师教学时应融口语交际的训练于识字写字课,阅读课和作文课中。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教师要很好地活用这一源泉,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服务,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长此以往,一定能朝着人人交际,人人会交际的目标迈进。

2.2.3 丰富校园生活,生成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说到底在于多实践,敢实践,善于实践。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都应该担负起丰富校园生活,提供实践机会的责任。

2.2.3.1 推广普通话,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其口语交际是与泛滥的方言抗争着说的,心理自然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因此,在农村学校推广普通话仍是项长期的,重要的而又艰巨的任务。

2.2.3.2 创设民主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交际。农村小学生进行“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训练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师应有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激发鼓励的教学语言。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对学生的评价,要多表扬,多鼓励,不批评,不指责。另外,还要尊重语言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课堂学习的开放性,不苛求唯一答案。

2.2.3.3 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乐于交际。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训练为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主要形式。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对课外的拓展。如“每日一讲”“谈天说地”“读书报告”“生活报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和学生互动”等多种训练途径,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使他们敢说,愿说。

2.2.4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指导。

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在生活中用语言,口语交际才有了活水源头。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是口语教学的巩固和延伸,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

2.2.4.1 交际心理指导。农村小学生普遍“怕羞”,“怕说不好”或善于和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怕说”导致“少说”因而“不会说”。教师采用实例,演示法,自身感受传达等方法,并组织“买(卖)菜”,“收废品”、“营业员”。

“导游”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际的胆量。特别要关注“开口难”的学生,千方百计让他们消除“怕”字,大胆与别人交流沟通,战胜自我,取得进步。

2.2.4.2 交际行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行为:坐正、站直、昂首、挺胸,眼睛注视对方;认真倾听,边听边想,有不理解的地方虚心向别人请教;说话声音响亮,让对方听清楚明白;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述,有不同的意见要用商量的语气;神情大方,不卑不亢。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时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思维、品质等。教师应相机恰到好处地指导。

2.3.4.3 交际口语指导。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如:“对不起,请问……”“我认为……”等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正确区分方言词与口语词,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口语规范性与简约性的关系,把握语言的特定指向,把话说得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准确性与模糊性的关系。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能贴近生活,立足校本,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就一定能得到有效改变,学生的“现代公民必备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一定能不断地得到加强。

收稿日期:2011-07-19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下一篇:谈非智力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