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策略

时间:2022-06-20 10:20:29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策略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已成为近年来心理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就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干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 berger)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用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面对过度的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此后职业倦怠现象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197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主席首次提到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同年NEA把教师职业倦怠作为当年年会的研究主题。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突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得到了各领域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关于职业倦怠的涵义众说纷纭,但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所认可及应用的是Maslach&Jackson的定义,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情绪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去个性化指个体以一种否定、负性、冷淡、过度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服务对象,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倾向,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组织管理、医疗管理、教育教学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高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之一。王永琳等(2008)对山东省310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2左右的高职院校教师有明显的情绪衰竭表现,有1/3左右的教师有去个性化体验。可见,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非常严重,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使得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从而不但影响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努力寻求积极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1.社会评价低。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精英型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与此同时,我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也大大提高了入学机会,其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加强,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生的录取在本科生之后,因此高职院校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没有得到学生及家长乃至社会的认可,在他们眼里高职教育不能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再则,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认为职教没有地位,这种传统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导致人们重学术、轻技术。因此,不管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努力,人们还是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是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低层次的教师,这种过低的社会评价及不合理的传统观念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使他们丧失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厌倦工作。

2.生源质量低。众所周知,现在的高考大军中,一流生源被重点大学录取,二流生源被一般大学收走,三流生源进入了一些大学的二级“学院”,四流生源才来到高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录取分数低,生源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并非心甘情愿,多数属无奈之举。他们进入学校后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高职教育,缺乏学习动力,更有甚者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根据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确如此,学生基础差,难管难教,让教师觉得付出多回报少,费时费力且成效不明显,因而有些教师只好减少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得心理平衡,这种低成就感及对工作的低投入就是职业倦怠的表现。

3.教师任职要求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组成,要以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与兼职教师为主体。2004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要求,实际上早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即要成为“讲师+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能同时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80%以上的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也就是说我国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是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这种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和目前高职教育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适应社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就必须再学习、再进修,以及要在短时间内学会各种相关技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有这些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到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4.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要和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和培养方向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与市场需求、行业标准接轨,特别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岗位或职业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就要开设什么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因此,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日趋频繁,教师需要不断备新课,不断更新知识。有些教师由于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备课与授课的难度就更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补充新知识,这对于本来就疲惫不堪的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得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1.社会的支持。我们的社会既需要有理论素养的专家,也需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宣传高职教师工作的社会价值,转变歧视高职院校教师的现象,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认同感,让高职院校教师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制定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实习教师的政策,通过在企事业单位的顶岗实习,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及自尊感,体验工作的乐趣。

2.学校的重视。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继续学习、深造,如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会;邀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把教育前沿的先进理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及行业最新动态及时传递给广大教师。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教师心理辅导工作,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或向教师分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材料,让每一位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掌握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技能。同时,还可开办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让教师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走出职业倦怠的阴霾。

3.个人的努力。教师,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广阔前景及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职业认同感,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同时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在教学中做到站得比学生高,看得比学生远,居高临下,深入浅出,提高教学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体验到事业的成功及学生的尊重,这种成就感可以帮助教师更多地体验工作乐趣,从而缓解职业倦怠。

总之,为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应该积极行动进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预防和走出职业倦怠,体验工作的成就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永琳,王惠萍,杜健.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82-84.

[2] 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

理科学,2005,(5-6):102-105.

上一篇:影视制作实验室有效开放的探讨 下一篇:浅析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