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6-20 06:51:32

论《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摘要: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在民间私人讲学的老师,他是中国第一个平民教育家,将文化学术普及到民间,他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一书中。书中包含的许多教育思想可供大家学习。

关键词: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育,顾名恩义即教书育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在民间私人讲学的老师,他是中国第一个平民教育家,将文化学术普及到民间。让老百姓受教育,他的言论多收集在《论语》一书中。书中包含的许多教育思想可供我们今天的教师与学生们学习,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书中光辉灿烂的思想精华吧!

一、“学而时习之”。论学习的重要性

《论语・学而》中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第一句意思就是“人要学习。学了以后还要反复实践。人只有学习人生大道,并实践于人生中,真正的受用,才有内心的喜悦”。这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人要学习,并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学生来说要正确对待学习,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怎样才能好学、乐学?孔子善于开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将学习和实践当作开心快乐的事情来看待,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重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古人尚且如此,今天作为学生的我们就更应该去学,如果我们能把书本中的知识学好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和同学融洽相处,尊敬师长、父母,乐于助人,这就达到了学习的目标。那么,怎样去学习呢?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教与学

在《论语・述而》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句话说得好,既论述了学生的学,又论述了教师的教。作为教师要诲人不倦,作为学生要学而不厌。教与学要结合起来即教学相长。在《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例如对教师来说,在上课时通过学生的质疑和回答得到一些新的启示,这样课后回去再研究、学习,重新再讲一遍,就会发现学生更容易听懂,也愿学、乐学。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教书也是有方法的,那么学生学习有没有方法呢?

在《论语・为政》中,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一句按邓球柏先生的解释为,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作为学生来说,虽然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后内容能理解,但不能和其他知识点融会贯通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经常做到温故而知新。那么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什么呢?第二句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遭受危险,学与思,思与学的关系是统一的,可以相互促进。所以思和学二者缺―不可,既要思又要学,既要学又要思,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日:“有教无类”,孔子说,教育是不分种类的。类是指贵的、贱的,穷的、富的、善的、恶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等,教育不分哪一类,如果你分类的话,比如穷的,贱的你不教,你这个教育就是不平等的。恶人你不教,有坏习气的人你不教,那么你就是失败的教育者。现在在我们的学校中,有些教师只喜欢一些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给这些学生的机会要比其他差同学要多,特别是对班上的一些困难生、后进生们,要么听之任之,要么大声呵斥批评,给这些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此恶性循环,有的学生甚至逃课不愿上学。我们的教师应该好好学学孔子的这种“有教无类”思想。 孔子一方面提出“有教无类”,教育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提倡“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

1.树立典型。颜回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书中多次提到并赞扬颜回,就像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通过表扬一个学生以激起班上其他学生效仿、学习。

2.学习能力不同,教法也不同。就像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即使同一个班的学生,但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此老师在提问和出题时就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

曾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作为今天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我们不求治天下,但求用《论语》这本国学来提高国人的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邓球柏 论语新解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2(1).

上一篇:如何做数学读书笔记 下一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