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为什么”培养学习力

时间:2022-06-20 05:37:35

保护“为什么”培养学习力

一个“为什么”解决了,又会生出许多新的“为什么”,通过追踪这些“为什么”,慢慢就织成了一张完整的知识网。这个“织网”的过程是主动的、愉悦的,充满了探索新知的乐趣。

我们都关心孩子的学习态度,希望孩子爱学习,却常常忽略另一个问题:有的孩子很想好好学习,也付出了很多时间与精力,结果却差强人意。原因就是,光有学习态度还不够,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能力。

“为什么”正是学习的机会

孩子小的时候常常会问一些大人看起来很可笑,甚至没法回答的问题,比如:鸟为什么会飞呀?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呀?石头为什么没有腿呀?人为什么会死呀?星星为什么那么小呀?土里为什么能长出小草和大树呀……讯讯妈妈说,6岁的讯讯说话总是莫名其妙,有时候会让人哭笑不得。我问她具体的情况,她举了个例子。

比如,妈妈开车的时候,儿子问:“妈妈,车灯为什么会闪?”妈妈:“要变道。”儿子:“为什么变道就闪呢?”妈妈说:“要让后面的司机知道。”儿子:“为什么要让后面的司机知道?”妈妈:“我们要变道了,当然要让后面的司机知道呀!”孩子又重复了一句:“为什么要让他们知道呢?”……

妈妈自认为解释得很清晰,觉得是孩子有点不可理喻,其实她并没有解开孩子心中的疑团。变道的时候要闪灯一对成人来说这是常识,对6岁的孩子来说,这是新知识。她用讲解常识的方法去讲解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云里雾里。对于新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还要让他理解“为什么”,才算真的讲明白了,比如这里的“为什么”就是变道与闪灯之间的关系。

被孩子问烦了,我们常常敷衍孩子说“本来就是那样的”,这等于没有回答。孩子问“鸟为什么会飞”,如果告诉孩子“因为鸟有翅膀”,这只是回答了最表层的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就此引申出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家里养的鸭子也有翅膀,为什么飞不起来呢?不妨引导孩子观察各种鸟,慢慢孩子就会发现,这与鸟的翼长和体重都有关系。其实,这个话题已经靠近了空气动力学。另外,不同的鸟,飞的高度和姿态也都不一样,有的鸟还有特殊的本领,比如滑翔、悬停、俯冲、翻飞等。如果孩子感兴趣,可以更细致地了解不同的鸟类,孩子有可能会对动物学产生好感,并惊叹于造物的神奇。

储存“为什么”银行

我告诉讯妈一个思路,不妨逆向提问:“如果我们不闪灯,后面的司机不知道我们要变道,假设他又开得很快,会怎样呢?”孩子思考一下通常能想出答案一发生碰撞。然后可以问孩子:“两车碰撞在一起,是不是很危险?车会受损,人也会受伤吧?有什么办法能避免碰撞呢?用招手的办法有用吗?用喊话的方法能听见吗?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这样慢慢引导,孩子会发现,原来闪灯是最安全、最有效、最聪明的方法。

学习,往往都是从有价值的问题开始的。我曾经向许多妈妈建议,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除了认真对待、认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统一规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为什么”先记录下来,并放在一个专门的盒子里,做成一个储蓄“为什么”的银行,这是最好的教科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他们常常问出一些非常深刻、非常核心的问题,而且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几乎能囊括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历史等人类的全部学科。这些“为什么”也是最好的知识路线图。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去追踪答案,开始知识的发现之旅,带着问题去阅读、上网查找资料、请教老师和亲人朋友,每寻找到一个答案,就记录在卡片后面,并庆祝每个并不新鲜的“新发现”。通常,一个“为什么”解决了,又会生出许多新的“为什么”,通过追踪这些“为什么”,慢慢就织成了一张完整的知识网。这个“织网”的过程是主动的、愉悦的,充满了探索新知的乐趣。

学习也要等契机

如果我们轻视孩子的“为什么”,敷衍孩子的问题,甚至阻止孩子问“没用的”、考试不考的问题,那么孩子探索的链条便会出现断裂,因此失去学习的灵魂――主动探索的精神。当孩子进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就成了一个被灌输、被填充的知识容器,只会机械地记忆结论,很难洞悉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如果仅仅把知识储存在大脑里,不能灵活运用,那不是真正的知识,而是知识的“残骸”。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被动、不自觉”,我们不妨回头看看,是否做到了珍视孩子的好奇心,是否认真对待了孩子五花八门的“为什么”。没有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习注定会成为苦差事。

常常看到一些家长硬生生地给孩子灌输知识,孩子却很排斥。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教育的契机――我们想讲的时候,并不是孩子想学的时候。教育的契机通常是等来的――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当孩子感到好奇的时候,机会便来了。讯讯有次在车上突然冒出一句:“再有1000米就到北京啦!”妈妈觉得很奇怪。其实不妨把这个当做教孩子度量衡的切入点。比如,车再向前走一段,问问孩子:“到北京了吗?你能说说1000米有多远吗?”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便可以判断出他是真不知道,还是说着玩。平时在开车的过程中,可以告诉他,1000米大约有多远。在此基础上可以引申出一个长度游戏,比如,你知道1米有多长吗?1厘米又是多长?如果孩子不知道,可以找一把尺子和孩子玩测量长度的游戏。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先估计后测量,和孩子一起互相出题互相验证。总之,这个游戏玩过了,孩子对千米、米、分米、厘米都能有概念,也能估算出一些东西的大致长度。这不恰好是数学课上要学的内容吗?我们通过游戏在恰当的时机已经教会了孩子,等孩子再学习的时候便不会有陌生感。

家里则是最适合因材施教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和契机,恰到好处地点拔孩子。通过游戏,无须正襟危坐,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知识了。没有痕迹、没有负担、没有意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往往忽略了生活的契机,却要花费金钱和时间,依赖兴趣班培训某种单项能力,真是舍近求远。

上一篇:惯孩子发脾气 下一篇:郭霁红:我家的教育很“顺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