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6-20 02:44:48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受就业政策、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对以上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毕业生人数增幅达5倍多,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矛盾日益凸显。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作为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正确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

1.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1 政府政策因素

历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和关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和平台。但是,与大学生就业紧密联系的政治、经济、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档案与户籍管理、就业保障等各项社会制度还不健全,措施不配套,造成政策上相互抵触的现象出现,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1.2 高校因素

1.2.1 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错位

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高校只顾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没有能够结合自身实力、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也有些高校的软件、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跟不上扩招的步伐,存在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不能面向就业市场大胆创新、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强,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1.2.2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高校就业就业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着不健全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就业指导与大学生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着指导内容贫乏,指导形势单一,指导老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安排时间短、针对性不强,学生认可度不高等特点,不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二是就业信息不对称。虽然高校通过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功能,增加就业网络内容,使用QQ、手机短信平台等现代化手段不断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但因就业信息量小、地域性强等因素,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就业信息遴选的要求。三是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高校举办的校园专场招聘会和大型双选会为本校主体专业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而主体专业学生很少有单位接收,加大了非主体专业学生的就业成本和难度,非主体专业就业市场空间如何拓展和完善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四是对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高校明显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就业教育投入不足和就业工作队伍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现象,阻碍了就业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3 用人单位因素

由于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使得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和随意性。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存在崇拜高学历、注重工作经验的现象,对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都有明确的要求。有些单位对性别、户籍、院校属性甚至相貌等方面有歧视,特别是对女生的歧视尤为突出,认为女生的生理特征会影响工作,甚至对她们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了不公平的就业环境。

1.4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是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一般都有广泛地人脉和资源,能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平台,他们更看重长远的发展空间或自身的环境和谐、企业文化等领域,低收入的工作岗位对他们的冲击相对小些;贫困大学生社会关系少或过于简单,在就业途径选择上的余地也相对较少,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希望通过就业改变命运,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高回报,择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其次是家庭择业观念的影响。受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父母过高的期望和不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子女的就业。

1.5 大学生自身因素

1.5.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知识面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等情况,这些因素的存在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5.2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大学生被冠以“天之骄子”的称号,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的社会价值,并且急于得到与教育费用成正比的物质回报。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使他们的就业定位通常在大中城市的高薪企事业单位,不愿意“下嫁”。这种与市场化用人机制相悖的传统就业观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择业和就业。

2.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2.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

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既有结构性矛盾又有总量压力,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出具有全局性、统一性、实用性、规范性、前瞻性和连续性的就业创业政策。首先,大学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既要有制度上的激励和保障,也要加大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针对大学生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就业的供需矛盾困境,政府要进一部完善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建立人力资本投资补偿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城乡基层、西部地区就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收、提供创业培训、开展指导、咨询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使大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其次,在高校层面,政府要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的调整,加强对人才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根据市场规律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合理改革。再次,政府要加大单位用人机制、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最后,要建立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控和约束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执行和保证,促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能长期有效的开展。

2.2 高校调整专业设置,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高校应在办学科类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打造自己的特色,提高在就业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一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实到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与过程服从和服务于就业,形成全员就业的格局。二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找准定位,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强教学改革,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开拓就业市场,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依托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保持主体专业优势的情况下,大力拓展非主体专业的就业空间,为大学生寻找和创造就业机会。四是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不断完善职业指导机构,构建专业化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将职业指导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采取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特征,校内校外活动相结合和的职业指导方式,针对不同特点的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五是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从单一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向全程信息化管理转变,拓展到全部在校大学生。

2.3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和自身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首先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降低就业期望值,克服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科学合理定位,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完善知识结构,不但要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技能,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2.4 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

用人单位要破除“高学历崇拜症”和“唯实践论”的用人观念,消除对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教育背景歧视、外貌歧视、社会关系歧视等,撤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智力壁垒,重视人才储备。确定科学的用人标准,在招聘大学生时要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杜绝出现人才浪费和社会财富浪费的现象。

2.5 家长转变观念,发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具有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和家族意识的历史传统,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事观深深的影响着大学生,首先家长要改变大学生精英就业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成才观,降低对大学生的就业回报期望,了解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使学生的就业规划更具有可行性和发展长远性。

参考文献

[1]青岛科技大学影响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_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54-56..

[2]孙玉贤,张利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教育,2010(9):130-131.

[3]刘冽,试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52-153.

作者简介:刘红艳(1974-),女,河北保定人, 现供职于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处,主要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

上一篇: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农科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