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科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19 06:43:51

河北省农科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但是农业科技人才较其他发达地区比较匮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要求,农科人才与相应职位依然不能很好的匹配,毕业生供需矛盾依旧非常突出。本文认真分析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要意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对策。

【关键词】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

一、研究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有利于毕业生实现其自身价值和家庭教育投资回报,有利高等农业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家对高等农业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和谐、繁荣和稳定。

二、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河北农业大学是我省建立最早,学科设置最全、办学规格最,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所百年高等学府。到目前该校已为社会培养了十五万名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超过90%。该校2006-2009年农科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158人,6698人,8162人,7220人,历年来均占河北省农科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因此,该校农科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全可以反映出目前河北省农科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1.农科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2009年全国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52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次平均就业率为70%,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提出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力争达70%。河北省2009年预计毕业生将超过31万人,加上2008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和省外就读回省就业毕业生,2009年实际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将突破40万,其中农科毕业生预计超过10000人。

2.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渠道很不畅通

基层和农村地区为农科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理应成为农科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但是据统计,农科毕业生的选择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沿海开放城市和东部发达的省份,选择职业主要集中在公务员、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类岗位,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阻力重重。河北农业大学2006-2008年农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率分别为17.4%、12.9%、13.8%,到农村一线就业人数分别只有1.8%、1.9%、1.8%,大部分毕业生从事了与农业无关的工作。

3.农科大学生就业流向很不平衡

据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的农科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显示,涉农就业的占13.8%,到农村一线就业只有1.8%,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占1.2%,到国有大中企业的占2.8%,到三资企业就业的占1.2%,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占60.4%。另外,因用人单位或毕业生个人的原因,他们之间经常不签协议或只签劳动合同,造成毕业生实际上的隐性就业,这使得毕业生去向更为复杂。

4.农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偏低

近年来,随着大批农科毕业生走出校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呈“供大于求”的状态,农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偏低,随之便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用人单位一是抬高门槛,注重学生的外在形象,条件苛刻,待遇降低,尤其是工资待遇明显降低;二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特别是对英语、计算机、写作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三是一些单位片面要求高学历。

三、促进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从政府层面加强调控力度,畅通就业渠道

1.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加强政策指导、人才预测、信息服务、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就业法规建设。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体现服务意识,逐步下放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和就业工作的自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自。政府机关要从以前的“过程管理”工作方式向“目标管理”的模式过渡,改变传统的计划、编制和指标控制的繁琐审批办法,逐步摆脱具体控制和操作的工作环节,逐步实现“政事分开”。

2.深化教育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改革

大学生就业涉及教育、人事、劳动、公安等各个政府部门,为实现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充分就业,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体制及其它相关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疏通农科大学生就业渠道。

第一,制定高等农业院校招生的有关优惠政策。这样,可从生源上较好地解决农科大学生安心专业、学农爱农的思想。

第二,制定有利于农科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大基层单位接收毕业生力度,研究制定各类基层就业项目之间统筹衔接和协调配套的政策规定。二是鼓励农科大学生自主创业。三是对困难家庭的农科大学生进行就业援助。四是建立由国家政策选拔的面向基层就业农科大学生申诉机制,切实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

第三,注重农科人才的培养与合理使用。一是注重对农科大学生的培养。二是表彰和提拔有突出贡献的农科高级人才。三是搞好农科高级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等,不断更新知识。

第四,提高和改善面向基层就业农科大学生的地位待遇和生活工作环境,为农科大学生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在基层工作。

3.培育和规范农科大学生就业市场

第一,建立健全就业市场体系,丰富农科大学生参会渠道。要建立以高校就业市场为主体,以区域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作为重要补充,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定期市场和不定期市场相结合,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结合的立体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第二,加快市场法制化建设步伐,保障农科大学生合法权益。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督管理细则,规范供需双方的择业行为,维护各方的合法权利,建立规范、统一、高效、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劳动力市场规范运作提供法制保障。

第三,大力加强信息建设,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要充分发挥无形市场高效便利、覆盖面广的优势,充分依托和大力开发互联网资源,就必须建立全省性和区域性相结合的网上就业信息集散系统,形成省、市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相互连通、资源共享和公平竞争,使就业工作真正步入信息化轨道。

(二)从高校层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农业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品牌意识,做好结构调整,确保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保持一致,培养全面发展的宽口径、复合型农科专业人才,使“产品”适销对路。市场是检验人才是否适销对路的标准,当前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及对人才的培养应该紧跟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改造专业,培养人才。

2.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创业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体现和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一定要建立有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首先,建立起“一把手工程”的领导机制。形成职责划分清晰,任务分工明确,目标责任到人的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

其次,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要形成就业工作运行的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条途径。一个中心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两支队伍: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二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服务队伍。三条途径:一是利用网络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开展网上招聘等工作;二是利用洽谈会的形式,开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三是走出校园、主动出击,占领就业市场。

第三,建立起奖优促劣的鼓励机制。对就业工作好的学院及优秀的工作人员和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将就业工作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评优选先挂钩。

第四,建立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的工作机制。学校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特点,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李书民.《加强培养农科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年第2期.

[2]张虎,杨贵明.《农科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2年第2期.

[3]邢文祥.《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初探》,《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6期.

基金项目:2011年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课题:河北省农科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期望研究(编号:JRS-2011-1028)。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四川省社会保障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