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比较 求同求异

时间:2022-06-20 01:48:28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对于已学的知识温习、反思、融会贯通,可以获得新的体会。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将彼此联系的知识加以比较,求同求异,那么,对于知识的理解,我们的体会将更为深刻。接下来我们将以几篇课文为例来体会这种方法的妙处。

联系比较一:环境描写。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中,作者有两处环境描写,“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因为“我们”一直过着非常拮据的生活,痛苦而窘迫,所以,这次旅行带给“我们”太多的欢乐和喜悦。不仅如此,我们的生活开始充满希望了:有人向二姐求婚了,“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解决了;而且,于勒叔叔的“福音书”将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环境描写从某种程度上是人物心情的写照与反映,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是欢快的、喜悦的。所以,大海的颜色在“我们”眼里也是一种象征着希望的“绿色”,因为“我们”对生活充满着期待与希望。可惜,好景不长,船上卖牡蛎的家伙让“我们”的希望破灭了,在回去的路上,“我们”再也看不到来时的好风景:“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在前一处的环境描写中,“我们”的船在“绿色”的海面上“驶向远处”,动词用的是“驶”,让人感受到的是船的轻快,犹如“我们”的心情:轻松、愉悦。而后一处的环境描写,动词用的是“钻”,“钻”出的是“紫色的阴影”,让人措手不及,挥之不去,犹如不应该“钻”出来的于勒,它(他)让“我们”的心情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失望、沮丧到了极点。同是一篇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不同的环境反映人物不同的内心情感,而引起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是于勒身份(或者说身价)的变化。通过对课文环境描写的联系比较,我们对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联系比较二:人物形象。在《羚羊木雕》和《我的第一本书》这两篇课文中,作者都安排了一个相同的情节:家长让孩子把送给朋友的东西要回来。在《羚羊木雕》中,爸妈“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因为羚羊木雕很“贵重”。而在《我的第一本书》中,“我”的父亲让“我”“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回来”是帮“我们”把书修补好。“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同样是要回送出的东西:一个要回;一个要回修补好再送回,两者一比较,人物形象就更加突出了。《羚羊木雕》中的家长:他们更看重物质而不理解孩子,不知道尊重孩子之间的友谊,他们不知道:在孩子心中,朋友之间的情谊比羚羊木雕更珍贵。而《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他知书达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之间的友谊,并且帮助两个孩子将课本修补好,这是一位值得尊重的父亲。不同的课文,相似的情节,我们将它们联系起来,将文中的人物加以比较,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凸显于我们脑海中。

联系比较三:主题。《伤仲永》和《孙权劝学》这两篇课文都是以“学习”为主题的文章。仲永是一位天资聪颖的神童,“未尝识书具”却能“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一个五岁的孩子,生长于世代以耕田为业的农民家庭,小小年纪,所写文章有如此深远的立意,让人不得不承认他的过人天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样一个天才,父母加以培养,名师加以点拨,他应该是多么地优秀、出类拔萃。可惜,“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父亲将仲永的才能作为谋利的手段,并乐此不疲,终于使仲永“泯然众人矣”。一个天才就这样消失了,仲永完全成为了一个平庸之人,究其原因,是因为父亲“不使学”,仲永“受于人者不至”,由此可见:后天学习是多么重要。我们再来看看吕蒙:吕蒙“当涂掌事”,孙权劝“不可不学”,“蒙乃始就学”。吕蒙乃一员武将,且“军中多务”,无论是学习天赋还是学习时间的保障,都不如仲永,可吕蒙却学有所成,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的才学非同一般,他对吕蒙的赞赏可见吕蒙的才学增长惊人。吕蒙对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吕蒙的自信来自他才学的突飞猛进,这是一个学习成才的成功典范。《伤仲永》与《孙权劝学》都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仲永是未成年人,有良好的学习天赋,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段,却因缺乏学习的机会而酿成悲剧,令人扼腕叹息。而吕蒙是成年人,天赋不及仲永,且“军中多务”,时间没法保障,却因好学而终于学有所成,。两篇文章一比较,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两篇文章均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对于初一学生,老师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意识很重要。这两篇文章,通过正反对比,一成一败,主题很明确,观点很鲜明,对学生的启发、警醒意义相当大。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将相互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比较,发现共同处,寻找不同点,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发现共同处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能由此及彼,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而寻找不同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鉴赏品味的能力。通过联系比较,求同求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而有深度,容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上一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