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课文 创设情境 联系生活

时间:2022-06-17 11:45:20

联系课文 创设情境 联系生活

没有一砖一瓦,哪来高楼大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我们切不可忽视其存在价值。平时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不能做到灵活运用。因此,很多学生在说话或者写作时,出现了词不达意、语言苍白无力甚至是无话可说的现象。个人认为,词语教学关系学生语言发展,应让它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有在具体可感的语境中,才能更轻松地理解词语,进而达到恰如其分的运用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巧解词语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用得最普遍、最深入人心的一种方法。因为汉语中的词语有很多是一词多义的,而词语的理解恰恰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具体意思,在很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也是可以在通读上下文后进行揣测的。

结合上下文,感知词语意。词语来源于书本,我们解决问题就应该借助书本,某些课文中的词语在出现时,前后文已经形象地给出了词语意,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思考,从而感知。如《石头书》一文中的“刨根问底”,它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贯穿于整篇课文之中。它的解决可以借助书中的六个问句。于是,我先让孩子朗读全文,圈画出书中的六个问句,让学生明白把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就是“刨根问底”,再补充几个“刨根问底”的近义词:“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寻根究底”“追根问底”。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结合段落中语句间关系,领悟词语意。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概括的词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前后句子,深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中“瞬息万变”一词时,先要弄清这段是按总分的构段方式写的,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本段中心句。再让学生联系下文:“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学生从下文的时间词以及文中的省略号,就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瞬息万变”了。

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词语意。这种方法多用于叙事性的文章中,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关注度特别高,有强烈的阅读期待和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应把握时机,乘胜追击,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如《九色鹿》一文中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词,学生轻易就能发现都是用来形容文中调达的,都是贬义词形容人的坏品质的,让学生带着对调达这一人物形象的感受读读这些词,相信他们都能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读得声情并茂。这也就达到了理解词语的目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孩子应掌握的一种学习能力,它需要我们教师更好地去引导和培养。

二、换词比较,妙用词语

“换词比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难理解或要细细品味的词语换成另一个词,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换词比较来理解词语也是词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掌声》一文中“骤然”一词,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那段话,想一想,能不能给“骤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突然”“忽然”。接着再来比较、品味,可以感受到“骤然”的程度之深是其他两个词语无法企及的,这样学生便可以体会到作者独具匠心的用词,学到作者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领悟到文章的精髓所在。再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时,可以这样教学:先给学生两个近义词:“趴”和“躺”,让学生自己替换来读一读,说说读后感受,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品味到辛弃疾词中“卧”字的巧妙。

三、创设情境,想象解词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体验中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效果。

如学习《蜗牛的奖杯》,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由于词语本身字面意思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飞行比赛的情境,先让学生点明飞行比赛的人物,然后将这几种小昆虫的图片逐一出示,再让学生上台将图贴于黑板上,重现一下当时的比赛场景,这样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了,思维也就更活跃了,该怎么贴呢?经过多次调整,最后学生把蜗牛贴在了最最前面。至此,“遥遥领先”一词已深深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

孩子是天生的想象家,所以借助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这样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刻、更灵动。

四、联系生活,活用词语

词语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借助生活来更好地理解它,进而理解文章的情感。课文中的很多词语是学生生活中频繁接触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意思就能很明了。但还有大量学生陌生的词语,对于它们的理解,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此时,如果教师能恰如其分地、有技巧地将生活与词语联系起来,学生也能将知识转化形成自己的理解,懂得词语的意思。

如《荷花》中“挨挨挤挤”一词,教师可追问,你在何时何地见过“挨挨挤挤”的状况?学生就能说到平时生活中拥挤的地方:商场打折时、高峰期的公交车里,学生思维扩展后,便可让他们具体说说这些地方拥挤的现象,使学生明白人挨人、人挤人就是“挨挨挤挤”。荷花池里的荷叶“挨挨挤挤”,就是告诉我们荷叶长得很多,很茂盛。通过联系生活,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个词,相信日后活用这个词肯定不成问题了。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服务,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到底该用哪一种方法,还需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更要灵动地加以运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寻求适合学生的方法,使我的词语教学更为灵动,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与运用。

【作者单位:常州市白云小学 江苏】

上一篇:小班化教学中信息的收集 下一篇:积累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