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时间:2022-06-20 01:03:29

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摘要:针对我国新常态经济下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展开研究,结合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完善融资机制,加强劳动力培养等驱动要素提升建议,促进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优化

引言

在国家再也不把GDP作为唯一衡量指标的新常态背景之下,要求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市场环境健康有序进行、产业结构完善优化。所以江苏要保持经济高质量的发展,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本文将对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

一、江苏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值

(一)经济稳定发展并保持增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快速地发展,与此同时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产业想通过技术来代替人力劳动,但是现实的情况确实有大部分的人力劳动是技术所不能代替的。2016年江苏省生产总值76086.2亿元,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其中的32.4%。经济的发展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发展的强劲动力,后者又保障了前者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改善民生与促进就业

从2015年统计数据来看,江苏省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的人数为820万人,占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53%。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就业机会,城镇化进程有重大贡献,尤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促进就业,改善了民生。

(三)推动对外贸易和扩大出口

2016年江苏省出口总额21063.2亿元,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在7205亿元左右,占江苏省出口总额的1/3。这意味着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占了很大比重。并且2016年境外投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占据制造业境外投资近一半,达41875万美元,比上年增加7%。江苏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保证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推动境外投资。

(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居民生活的基础产业,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居民的衣食住行等离不开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上文的相关数据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促进江苏省内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虽然近年来科技和信息等产业不断冲击着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是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段性等特点使得它依然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难问题阻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受到融资难问题的影响,频频有企业破产,这也就急切需要政府推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帮扶。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方便的融资渠道,虽然能暂时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但是民间融资成本的年利率非常之高,有甚者比银行利率高出10多倍。在这种融资困难的状况下,受到限制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所以融资难问题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存的一大难题。

(二)技术改造阻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在我们传统认知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跟技术是完全分离的,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一般的手工劳动产业。固然,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需要相当一部分的手工劳动操作,然而这并不等同于完全依赖于手工劳动,一点技术也不需要。虽然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本有机构成、技术水平并没有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但是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就拿纺织服装行业来举例,在很多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被投入越来越多的技术和资本,已经成为一个半机械化甚至完全机械化的行业。但是从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来看,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量占比不足10%,产业缺乏响亮的国际品牌与自身的核心技术。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知道,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完全依靠手工劳动的,是需要技术,需要资本的产业。需要不断的对技术进行改造,对产业进行优化。

(三)激励性政策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江苏省当前经济发展现状方面来说,虽然江苏省已制定了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关政策,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政策扶持是远远不足的。在社会经济竞争环境当中,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并非真正的公平。从政策环境上看,一方面国家虽然已经出台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相关政策,这对某些有特定需求的个体经营户与企业在税收减免和工商局登记的手续问题方面具有一定扶持作用,但这些政策仅仅只是局限于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和传统服务型企业,并不能激励绝大多数企业。另一方面,政府在税收、审批和管理方面也存在某些程度的限制,这也就阻碍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创造与发展,甚至有些政策对企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平衡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体现在它同科技等其他行业相比需要的劳动者素质要求没有那么高,因为该行业的劳动偏重复简单化,需要的劳动者素质也就相应变低。近几年,江苏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成本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劳动效率却跟劳动成本不成正比。当然,这种现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和运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是市场在发出信号,提醒我们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升级了。但是整体上来看劳动者质量并未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发展而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的能力,然而当中很多产业只要求熟练度高的劳动力来参与生产,从而市场上就剩下了大量非熟练工人。由于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自然造成很多人没有工作可做与工资收入高低情况存在。

三、江苏省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策略

(一)优化组织结构

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首先,目前江苏省乃至全国都存在垄断且无效率的行业,江苏省需要鼓励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与行业间的合作,同时以立法来规范企业的恶性竞争,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劳工密集型产业提供健康有序的竞争坏境。当然,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讲,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引进新技术,调整和优化企业内部结构,达到紧跟产业升级步伐的节奏。其次,可以通过建立完善商业协会,将分散的小型企业联合起来经营,让资源尽量最大化最高效利用。

(二)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结构、档次与市场调整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存在垂直分工,因此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会受到上下游企业生产模式以及生产要求的制约。并非某一个单一的生产链条环节能够解决的事情。终端产品由于国内的加工企业因为缺少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往往为了一笔订单,会大幅度降低自己的价格,然而土地、劳动成本等价格都在不断上升,最终他们所赚取的利润还不及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的零头,这就使得这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很被动。造成整个产业链条的利润率很难提升。

(三)大力发展优势行业

电器机械及装备制造业作为江苏省的优势行业之一,对于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江苏省在发展电器机械及装备制造业过程中,应当做到加快推进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行业的战略结构调整,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政府也应当充分发挥国家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加大对企业的资源投入,把培育国际竞争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目标。

(四)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

近几年我国小型金融机构发展迅猛发展,但是在规模上,跟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据统计,我国小型银行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还不到20%,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却已经超过30%,这就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助力作用。因此,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要适当为小型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便利,降低他们进入的门槛。小型金融机构在发展的同时,其实也解决了中小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同时还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资金没有大型企业那么充足,但是对短期流动周转资金需求却特别的大。企业经营的好坏决定了资金的周转速度,银行在放贷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企业还债能力,也就造成了融资难的问题。因此,我国可以对中小企业信用档案进行相应的考察记录,并构建相应的信用平台,将企业的信用信息作为银行放贷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同时,商业协会等应积极的探索组建非政府的信用担保机构,并成立相应的信息担保公司,为企业的融资带来更多的便利与渠道。

(五)重视人力资源

当前从我国人力资源形势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虽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一直在上升,但是地区间的劳动力成本差距还是很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远低于东南沿海地区,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地区间工资的差异,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除此以外,江苏省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可参考成功向海外地区转移的案例,在东南亚、非洲等劳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利用好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原材料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同时江苏省政府也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和引导,给予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以及欠发达地区转移的企业相应的政策优惠。人力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政府以及企业都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本这一要素。从宏观角度分析,企业出现的“用工荒”问题,其实并不是人力资源市场上没有资源,而是缺少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因而政府需要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发展职业技术学校,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劳动人员。长远来看应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提高综合国民素质。从微观角度分析,企业本身也应转变传统观念,在公司内着力培养公司所需人才,不仅要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还要重视普通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与文化素质,并实行相应的激励制度,留住企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彦龙.对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营销,2017(04).

[2]冯德连.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机制与策略[J].江淮论坛,2107(02).

[3]刘传志,张彩云,余兴发.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J].国际贸易,2017(05).

作者:蔡弘志

上一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研究 下一篇:高职教育与产业升级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