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多样化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22-06-20 08:39:48

初中《思想品德课》多样化教学方法探究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完善为目的,促进学生完美品格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往往使他的品质的发展具有潜在性和延后性,因此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很难及时加以量化。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择其重点,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上,探究一些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一、必须首先要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

我们发现,一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当他(她)喜欢某门课或某个老师的时候,他(她)就会高高兴兴地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就必须千方百计创设快乐、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灵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老师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知识性看重的定位,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但是,我们应清楚意识到这种对学生“假大空”的宣传式教学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以及探究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了思想品德课课程的改革,背离了“思想品德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中学德育纲要》)的要求,成为了让学生乐意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制约瓶颈。

二、积极探索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的方法

1.大量搜集和积累学生喜欢的素材。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离不开大量的学生喜欢的精品素材。千万不能临时抱佛脚去瞎编素材,不然学生会认为老师在骗他们。搜集、积累素材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肯用心,工作中、生活中的素材是不少的。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看一些书籍、杂志或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媒体上的信息等等。应注意的是应随时把获取信息资料作好记录并在使用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师要用智慧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动”“静”结合,用哲理的思辨感染学生,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去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达到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方式的目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基础,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老师从“保姆型”到“自主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便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教师最要意识到,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3.在民主和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爱上”老师。有一成语叫“爱屋及乌”。只有学生喜欢你,你的教学才能被学生接受。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品德修养、道德行为、人格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一个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立场,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老师还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此外,教师的个人魅力,比如生活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亲和力,责任心都可能影响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影响你的教育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众多,尤其是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式仅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性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课程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发展与进步。

上一篇:让幼儿的情感融入绘画的全过程 下一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