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护理

时间:2022-06-19 11:21:18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护理

【摘要】随着输尿管肾镜技术的发展,泌尿结石从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向微创肾镜技术治疗转变。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一种新方法,该术式具有损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微创;肾镜;取石术

我院自2009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共对32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重视对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32例,年龄最大65 岁,最小24 岁,平均35.7 岁。结石最大 4cm,最小2cm 。单发结石12 例,多发结石20 例, 均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时间1-4h,平均2.3h 。术后4-9天拔除肾造瘘管,5-11天拔除留置导尿管,术后4 周左右复查B 超后拔除双J 管。术后随访至肾功能良好。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增加与患者的沟通时间,介绍经皮肾镜的技术方法,适应症,该手术的各种优点。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使患者树立良好的信心,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1]。

2.1.2 的训练 术前必须向患者说明俯卧位的重要性,同时指导患者术前练习俯卧位吸气末屏气训练,尽可能的延长耐受时间。

2.1.3术前基础护理:清洁手术区皮肤,清洁尿道外口。术前晚及术晨予以清洁灌肠。感染患者调整好全身情况。控制好术前感染。术前常规行中段尿培养和抗炎治疗。准备好术中用药及X线片。

2.2术后护理

2.2.1出血状况的观察:①24小时内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及血O2饱和度,估计患者是否有大出血迹象,以便及时抢救。②肾造瘘管是观察肾内有无出血的最直接最确切的途径。术后妥善固定造瘘管,保持通畅,定时给予挤压。准确记录引流液量。当引流液量为洗肉水样尿液时,表明出血量不大。如引流管内为血块或流出的液体很快就凝固,表明肾内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进一步处理。③观察尿液引流颜色,评估肾内出血情况,观察腹部体征情况,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2.2.2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妥善固定肾造瘘管和导尿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扭曲、脱落。定时挤压肾造瘘管,准确记录引流液量,当短时间出血较多时,可遵医嘱夹闭肾造瘘管使肾内积聚较多的血液凝固,肾内压力增高,形成压迫止血状态,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待出血停止后再松开[2]。切忌冲洗造瘘管,以免凝血块脱落,加重出血,观察肾造瘘管周围是否干燥,有无漏尿现象。定时更换引流袋,如引流液量正常,每1―2天更换1次。一般肾造瘘管在术后4―9天拔出,导尿管在术后5―11天拔出,拔管前先闭管2―3天,观察有无排尿困难,腰腹痛,发热等反应。拔管后3―4天内,应督促患者2―4小时排尿一次,以免膀胱过度充盈。

2.2.3双J管护理:术后患者均常规留置双J管3―4周,留置双J管期间避免剧烈活动,避免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以免双J管滑脱,下床活动后尽量采用立位排尿,避免加压排尿,避免四肢及腹部同时伸展的动作,突然下蹲及重体力劳动,防止双J管脱落或移位,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保持大便通畅,以利瘘口愈合。

2.2.4肾功能恢复情况,尿液的变化是临床护理观察的重点:①准确记录尿液性状的变化:色泽,有无组织块,血块。②记录尿液量的变化,可客观反映患者肾功能的改善情况。③监测肾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以指导临床输液量的输入。

2.2.5皮肤护理,注意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观察有无尿液外漏,如有浸湿,应及时更换。以免刺激造瘘口周围皮肤,同时还应保持病床单位的清洁干燥,患者衣裤应经常更换,为患者做皮肤按摩,让患者保持清洁,舒适,促进康复。

2.2.6卧床休息:指导患者术后绝对卧床3天,无明显出血即可适当下床活动。若有出血,加长卧床时间。协助患者采取舒适,适当的床上活动,进行有效咳嗽及深呼吸,防止术后卧床引起肺部感染。

2.3出院指导 因输尿管内仍保留有双J管,仍存在易感染因素,应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防泌尿系感染,留双J管期间不宜剧烈活动,勿加压排尿。避免突然下蹲及弯腰动作,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咳嗽,便秘等使腹压增加的动作,防止双J管脱落移位[3]。嘱患者定期复查至肾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何冰,经霁,程开琦,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护理研究[J] 护理研究,2008,22(7):1905

[2]许素英,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肾镜取石术疗效观察与护理,福建医药杂志。2003,25(3):1

[3]赵婧,朴元子,桑晶等,留置双J管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6 ,20(1):161―162

上一篇:对老年病人实施家庭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探讨 下一篇:42例毒蛇咬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