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三率”指标改善整装油藏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研究

时间:2022-06-19 11:17:34

提高“三率”指标改善整装油藏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研究

[摘 要]孤东油田某单元目前属注聚后水驱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针对目前单元局部井网不完善,地层能量不足,油井低液低效;水井问题多,分注率和层段合格率较低,导致层间注采不平衡,自然递减大的问题,通过强化水井分注和测试问题井治理,提升“三率”,同时强化低能量、低采出程度井区和层段的注采,弱化高能量、高采出程度、高含水井区和井层的注采,缓解层间矛盾,达到稳含水、控递减的目的,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关键词]注采对应率;层段合格率;分注率;层间矛盾;整装

中图分类号:TE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045-01

1、基本概况

七区中Ng3~6单元构造相对简缓,地层倾角1-2o,呈一单斜形状。南部以馆上段4、6砂层组为主,纵向上叠加程度差,发育零散。中北部以馆5为主,主力油层52-55层厚度大,分布广。馆4:主要发育43、44、45三个小层,油层分布于南部,以条带和土豆砂体为主,有效厚度4.9米,地质储量254万吨;馆5:主要含油砂层组,NG52-55油层发育连片,厚度大,平均有效厚度7.1米,地质储量1832万吨;馆6:主要发育NGS616263层,主要发育南部,以土豆和条带为主,平均有效厚度3.8米,地质储量569万吨。

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级差4.3,地质储量2797万吨,以馆5-6为主,其中主力层52-55层1832万吨,占总储量的65.5%。平均地面原油粘度1296mPa.s,地下原油粘度67.8mPa.s。平面上,由西南至东北略呈增高趋势,与构造线基本一致,东部属于稠油环。

2、存在问题

1)注采对应率较高,局部井网不完善

注采对应率和两向对应均较高,目前井层注采对应率94.1,厚度对应率95.6%,两向以上井层对应率70.7%,厚度对应率72.9%。但7个井区受套变事故井影响不完善。

2)主力层层间、平面有一定差异

从层间采出状况来看:主力层采出程度较高(43.0%以上),层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1%-3%)。非主力层发育零散,采出程度在33.0%左右,地质储量仅占选区储量的8.1%,对整个选区影响较小。

从能量状况来看:选区压降-0.8Mpa,保持较好。主力层地层压力均较高,52+3层压力最高,压降-0.9Mpa,54、55层在-0.5Mpa左右,相差0.4Mpa,差异不大。

从吸水状况来看:注聚期间,相对均匀;转后续水驱后,层间矛盾较注聚前有加剧的趋势。52+3层注水量较高,54和55层略差。

从平面上来看平面压力场不均衡,局部及砂体边部压力较低。主力层主河道中心区域采出程度较高,在45%以上,注水倍数大于3.0,砂体边部及稠油环区域采出程度相对较低,小于40%,注水倍数小于2.0。

3)水井问题多,分注率和层段合格率较低

2012年以来随着东三污水质改造完成,加大了水井治理力度,并取得一定的效果,选区治理水井43井次,对应油井66口,井组增油15吨。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受沿程水质变差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目前水井的问题较多。

从分注率来看:选区总井58口,其中套变井36口,占总井比例62.1%,其中单层注水井24口(套变井17口),已分注井14口(套变井5口),笼统注水井20口(套变井14口),分注率65.5%,分层注水井分注率24.1%。套变事故是影响水井分注率低的主要原因。

从细分潜力来看:24口单层注水井层内夹层上下段渗透率级差小于2的有5口井,但投产初期均已射开,层内细分的难度大,下步在更新水井上考虑层内细分。已分注14口井,层间物性差异大的有4口井,1口井吸水剖面显示层段内吸水差异小,1口井套变无法再细分,下步可进一步细分的有2口井。20口笼统注水井进行分类,根据作业验套、多臂井径测井、吸水剖面和储层物性。下步实施细分14口,其中通过更新侧钻细分2口,套损井治理细分6口,无事故直接细分6口。

从分注井层段合格率来看,目前14口分注井总层段28层,测试合格层段16口,层段合格率57.1%,不合层层段主要为遇阻和漏失等不清层。

3、主要做法

调整思路主要围绕“三率”为中心,以井网完善、精细注采管理为基础,开展“一小层一层段”的细分注水,实现主力层差异性注采,挖潜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潜力:

1)对层段差异大的细分井实施进一步细分:

对多层分注井统计分析,分为已细分到位和可进一步细分两类,其中已细分到位的水井,以提高细分井的层段合格率为原则整治;满足细分条件的分注井,以强化细分力度,减缓层间矛盾为原则整治。

2)对无套变笼统注水井直接实施细分:

对无套变事故、满足细分条件的多层合注井,直接实施细分注水,提高分注率。

3)对轻微套变井变形实施治理或采用小直径分层注水工具分注:

对有轻微套变事故、满足细分条件的笼统合注井,对轻微套弯、套漏及轻微套缩井实施治理或采用小直径注水工具,进行细分注水。

4)通过事故水井简化层段、更新、侧钻等措施,减缓层间矛盾:

对套变事故严重、层间注采差异大无法细分的笼统注水井,通过简化层段、邻井侧钻及更新替代等措施,强化弱注入层,提高低能量层能量。

5)问题水井治理:

问题水井治理,主要以测试问题井为主,计划治理测试问题水井6口,提高分注水井的层段合格率。

6)分层配产配注:

总体考虑动液面较深,保持1.1注采比,层间上弱化NG52+3注水,强化NG5455层和非主力层注水量。局部井点上主要是加强低采出程度、低注入倍数、低注采比井区和小层的注水量。

4、调整的效果

本项目在2014年7月开始实施,累计实施工作量18井次(细分注水8口、测试问题井治理11井次、防砂提液4井次、低效井治理4井次)。其中细分注水8口,强化非主力层注水,日注水平提高350m3/d;治理测试问题井11井次,改善注采井区11个。同时,水井调配47井次,主力层连片发育砂体日注水平提高1070 m3/d。2014年9月开始见效,动液面590m,综合含水97.2%,采油速度0.47%,自然递减5.17%,到2014年10月综合含水一直稳定在97.2%,采油速度0.48%,自然递减5.05%,分注井分注率提高23.4%,两向及以上注采对应率提高2.1%,层段合格率提高20.2%,注采比1.15,水驱控制程度提高6.0%,自然递减5.8%。单元开发效果大幅改善。

5、结论

(1)剩余油是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的,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的进行剩余油富集区的发现及挖潜。

(2)分注率的提高,对缓解层间矛盾,改善注采关系有较大意义;层段合格率及注采对应率的提高对注入、采出,平衡地层能量,提高低能量井区注采、降低高能量井区注采效果很好。

(3)提高“三率”指标(分注率、层段合格率及注采对应率)对水驱单元剩余油挖潜及控制自然递减,效果颇佳。

参考文献

[1] 姜汉桥,等.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2] 韩大匡.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12(04):102-104.

[3] 才汝成,等.油气藏工程方法与应用[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4] 窦之林,等.孤东油田储层研究与开发[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5] 李忆园.水驱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010,14(07):105-109.

[6] 孙娜.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J].特种油气藏.012,18(05):124-128.

上一篇:锅炉设备的安装技术研究 下一篇:浅谈对水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