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食品安全的副作用及其化解

时间:2022-06-19 07:39:46

科技对食品安全的副作用及其化解

〔摘要〕 科技发展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科技自身的局限性,科技后果的不确定性,科技成果的滥用。科技发展使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无法感知”、“不可计算性”和全球性。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需要通过法律遏制危害食品安全技术的开发和滥用,通过检测手段防范科技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通过政策引导减少有副作用科技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科技,食品安全,新特征,思路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75-03

我国近年来连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从可致癌的孔雀石绿水产品、苏丹红“红心蛋”、硝基呋喃多宝鱼到三聚氰胺奶粉、毒豇豆、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皮革胶囊等,严重损害了政府权威、危害了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都显露出科技的身影。现代化的食品工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根基的,大量的食品科技甚至其他领域的科技被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领域,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多风险。

一、科技何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为什么科技会造成食品安全风险呢?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科学与技术是允诺和威胁的化合物,它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如食物、取暖和运输——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共同的、全球生存的这个基础构成威胁。” 〔1 〕 (P412)因此,他强调科技要为由它们自身所创造的风险负责。具体原因包括:

(一)科技自身的局限性造成新型食品安全风险。其一,整个客观世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却把客观世界分成一个个部分、一个个方面去研究,造成对自然规律的不全面甚至错误认识。随后,我们又运用这样的科学知识去改造自然,必然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如,肥料化学只研究如何使农作物增产而不关注长期使用化肥对农产品的副作用,农药科学只研究什么样的农药能除掉病虫害,而不考虑高毒农药会造成食物安全风险。其二,科研成果大多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产生的,许多科学技术在未经长期实践检验就被尽可能快的运用到生产领域。乌尔里希·贝克就指出:“由于在得到充分探索之前就被实际运用,科学自己废除了实验室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伴随而来的是,研究自由度状况已经被改变。研究自由意味着运用的自由。” 〔2 〕 (P80 )这样,当人们把具有副作用的科技应用于食品生产领域时,就会造成前所未有的风险。而且,随着食品科技及相关科技的迅猛发展,食品及原料在生产、加工、运输、包装、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科技副作用共同叠加后,使得食品安全的风险进一步增加,甚至可能造成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灾难性食品安全事件。

(二)科技后果的不确定性是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指出:“科学理应使世界的可预测性增强,但与此同时,科学已造成新的不确定性——其中许多具有全球性,对这些捉摸不定的因素,我们基本上无法用以往的经验来消除。” 〔3 〕 (P195 )近年来,现代科技发展造成的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根本没有预料到的风险,也是无法用以往经验消除的风险,如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等。科技成果的使用后果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逐渐显露出来,除非造成实际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产生严重影响,否则,人们并不明确地知道正在应用的一些技术会产生哪些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范围有多大、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当人们发现某种科技应用后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后,防范风险就已经很难了。1939年,瑞士的保罗·穆勒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虫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用DDT对抗黄热病、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虫媒传染病,并广泛用于灭蚊以控制全球疟疾的传播,穆勒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几十年后,人们发现DDT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高度富集,对人类的肝脏有影响,并有明显的致癌性能。现在,尽管许多国家禁止使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但是,我们的食物中仍然能够检测出DDT的残留,它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影响全人类。

(三)科技成果的滥用加剧了食品安全风险。在食品产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为了降低成本,很多根本与食品无关的技术也被用到食品生产过程中,以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近年来,我国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与科技的滥用有直接的关系。如:用控孕催乳激素给奶牛催奶,可以使奶牛的产奶量增加10倍,但是激素会造成性早熟、抑制骨骼和发育,而且雌激素类物质具有明显的致癌效应;用可致鼻咽癌、鼻腔癌、鼻窦癌、白血病的甲醛浸泡毛肚、百叶、鱿鱼、蹄筋、海参、鱿鱼、海蜇和虾仁等水产品,以延长保质期、改善外观、增加口感;使用致癌物质苏丹红让鸡蛋、鸭蛋成为“红心蛋”;用“避孕药”让黄鳝增肥,用“膨大剂”使西瓜、猕猴桃迅速增大;最臭名昭著的是三鹿集团等牛奶企业,把主要用于木材加工、塑料、皮革、纺织等行业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加入奶粉,以增加牛奶蛋蛋白质含量,造成震惊全国和世界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科技成果的滥用,加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使得原本无害的面粉、蔬菜、奶粉、水产品、肉类等食品都变成了危险的东西,转变为不可预测的危险源泉。

二、科技发展使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特征

风险社会中科技发展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不同于传统社会外在的、自然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同于工业社会可由统计学加以描述和计算的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无法感知”、“不可计算性”和全球性等特征。

(一)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食品安全具有“无法感知”的风险。一是科技的大规模应用使得食品安全的风险更加隐蔽。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在农产品种植环节,各种农药的超标使用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数值过度超标;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环节,各类兽药和激素类药物的违规违法使用造成肉食及水产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加工环节,添加增色、增味、防腐、保鲜甚至有毒有害的禁用添加剂;在存储和运输环节,因包装、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造成重金属污染,过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食物让人极易产生畸形、癌变及基因突变的严重后果。这些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的科技手段,导致食品风险的非传统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我国现有农药6000多种,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在《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对DDT、氰化物等136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限量作出限定,以防范农药超标对食品安全的危害。但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感知某种食物是否有农药残留超标、有几种农药超标。这种“无法感知”的特点,使得大众难以主动、自觉地防范食品安全的风险。二是科技的大规模应用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要依靠科技才能检测。科技的不断进步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又只能依靠一大批设备仪器,才能检测出人类的感知器官根本无法感知到的风险因素。贝克就举例道:“我可以买蘑菇吗?出自这个或那个地区的色拉凉拌菜有毒吗?食物会因此变成危及生命的毒药吗?那时,在这样一些极其一般的问题上,人们时时刻刻就跟瞎子似的一无所知,并且完全依赖于专家们种种相互矛盾的陈述。” 〔1 〕 (P10 )有些有毒有害物质,需要很高的科技手段才能检测出。如二恶英这种毒性最强、非常稳定又难以分解的一级致癌物,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能够检测。

(二)当代科技发展造成食品安全具有“不可计算性”的风险。这些年来,国内外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摧毁了以科学和法律制度建立起来的风险计算的逻辑基础。“伴随技术选择能力增长的,是它们的后果的不可计算性”。〔2 〕 (P20 )换一种方式说,在风险社会中,科技可能造成无法预料的食品安全后果,成为人类头顶上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就造成难以统计和计算的风险。首先,导致全国29.6万名婴儿的泌尿系统出现异常,住院治疗52898人,重症患儿154人,死亡11人。数十万家庭和孩子承受的巨大痛苦甚至终身疾病,这些损失应该如何计算?其次,导致三鹿集团破产,众多乳品企业因查出三聚氰胺而亏损巨大,给经济所带来的负面打击,又该如何计算?第三,导致国民对“洋奶粉”的需求急剧膨胀,“洋奶粉”不断提价,又让国民付出多少本不必付出的成本?第四,从深层次看,消费者失去对国货、对名牌的信任,失去对市场生产、准入、流通、监管和退出等诸多管理环节的有效性和公信度的信任,失去对媒体在内的社会监督的信任,该如何计算?第五,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的形象和信誉,很多国家不再进口中国奶粉,也影响到其他食品的出口,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个代价又怎么计算?所有这些风险,我们根本难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

(三)当代科技发展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全球化趋势。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程度的提升、科技情报和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使得现代食品科技造成的风险都不再限于某一时间段或某一特定的区域,而是经常形成一种没有时间限制的带有全球性损害的灾难。乌尔里希·贝克指出:“在这个疆域消失的科技全球化时代,风险也就必然全球化了。因此,科技全球性的世界已然形成全球风险世界。” 〔2 〕 (P523 )科技风险的全球性特征使得食品安全的风险也不可能只在某一特定的区域爆发, 它往往给很多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科技造成的全球食品安全风险,又进一步加剧了新的国际不平等。发达国家借助其完善的监管体系及先进的科技防范手段,可以较快地把某种食品安全风险化解。但是,这种食品安全的风险被发展中国家甚至不发达国家的科技专家引入之后,食品安全的风险就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不发展国家, 而且,这些国家承受的食品安全风险远高于发达国家。

三、化解食品安全风险的思路

为了防范现代技术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有人认为只要政府部门掌握更好的技术、更多的知识,就可以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笔者并不否认加强监管、提高食品检测科技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合理选择。但是,我们用食品检测科技之“盾”来抵御科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之“矛”时,经常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尴尬状况。而且,这种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来规避技术食品安全风险的做法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更大的“风险规避怪圈”——用来规避技术风险的技术自身引发了更大的风险,将更大的不确定性带入这个世界。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斯科特·拉什所言:“用技术手段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危险和灾难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又必然会导致另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就是这种风险交替与控制机制可能会牵扯出新的进一步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的混乱无序,可能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和崩溃。” 〔7 〕 (P298-320 )因此,笔者认为,要防范和化解科技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迫切要求政府充分认识现代科技已成为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一定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促使食品生产和加工行业减少副作用科技的应用,完善法律以防范危害食品安全的科技研发和开发,严格执法以惩处滥用科技危害食品安全的人员和企业,最终鼓励和引导食品技术往生态化、安全化转向,从源头来化解科技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

(一)通过法律遏制危害食品安全技术的开发和滥用。安东尼·吉登斯提出:“为了避免严重而不可逆转的破坏, 人们不得不面对的, 不只是科技的外部影响, 而是也包括限制科技发展的逻辑。” 〔3 〕 (P149 )法律不仅是传统社会的风险管理方法,也是风险社会重要的风险管理办法。对于那些滥用科技危害食品安全的始作俑者及受益者,应该依法惩处。我国的《科技进步法》第29条明确规定,“国家禁止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严令禁止从事制造各种风险的科技开发研究。同时,第73条规定,“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成为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以科技危害食品安全肇事者的利器,一方面威慑不法商家,使其不敢滥用非食品领域的科技进行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和销售,另一方面也为食品安全的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权益提供了保障。只要严格执法,加强执法,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科技滥用,就可以大大降低危害公民生命和健康食品安全事故,从源头杜绝科技滥用的潜在危害。

(二)通过检测手段防范科技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合理选择。一是制定完善的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尽快改变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数量严重不足且比国际标准低很多的现状。二是统一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改变现有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的状况。三是提高检测技术和设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边缘学科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国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日益趋向于高技术化、系列化、速测化、便携化。虽然我国的大部分检测部门在食品分析上采用了GC、HPLC、AAS 等设备,但国际公认的GC-MS、HPLC-MS 还远未普及,且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也十分缺乏。应该尽快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和设备,有效防范不法企业利用科技造成食品安全的风险。

(三)通过政策引导减少有副作用科技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积极鼓励和推广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业,减少科技应用,是防范科技造成食品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业从食品源头和加工过程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现有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过程中带有巨大副作用的科技。有机农业不使用农药、化肥、化学合成激素、化学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目前,在国际上, 有机农业生产早已有了一整套较完备和科学的增加土壤肥力及防治病虫草害的方法, 并积累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这种“天人合一”的食品生产模式,最大程度低降低了有毒有害物质的添加,必然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有机食品的原料来自有机农业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要求,不采用辐射处理、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色素、防腐剂、维生素、添加剂,是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食品安全的先进生产方式。为了加强我国的食品安全,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科研院所参与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扶持一些科技含量高、效益好、有影响、有品牌的农产品初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提高终端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 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4〕 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手机移动学习在体育院校学生计算机培训中的应... 下一篇: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紧急通知加强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