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拓展走向“锦上添花”

时间:2022-06-19 07:13:03

摘 要: 在阅读教学中施以“拓展延伸”术是一项重要策略。但教学中却存在着“画蛇添足”的现状:文本拓展“漫无边际”、文本拓展“喧宾夺主”、文本拓展“随心所欲”、文本拓展“盲目追求”。如何使文本拓展走向锦上添花”?作者进行了探索:在背景理解处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在重点难点处拓展,提升学生的理解认识;在主题升华处拓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外延伸处拓展,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 拓展“锦上添花”

一、关于文本拓展

自新课程提出“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拓展”也成了点击率很高的关键词。所谓文本拓展,即是对课堂学习资源的挖掘与补充,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确,拓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语文教学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施以“拓展延伸”术,不能不说是一项重要策略。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对文本的拓展存在着“画蛇添足”的现状。

二、文本拓展“画蛇添足”的现状

1.文本拓展“漫无边际”。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量,拓展必然挤占学生对文本解读和感悟的时间。拓展时间过长,漫无边际,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就是舍本逐末。

以《恐龙的灭绝》教学为例,整体感知后老师问:“这篇课文让我们走进了恐龙的世界,你知道庞大的恐龙家族里都有哪些恐龙啊?”学生一下来劲了:“翼龙,独角龙,三角龙……”老师又问:“如果让你来选择,你想了解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呢?”这下,教室像炸开的锅,回答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我想知道恐龙的武器。”“我想知道恐龙蛋是怎么来的。”……

在此教学片段中,老师的出发点是想通过探究性学习,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结合起来。但就教学效果看,“漫无边际”地探究成了游离于文本的任意探究,拓展延伸自然也成了空中楼阁。

2.文本拓展“喧宾夺主”。

语文教学不能固步自封而不跳出教材的范围,但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花在一个课外问题的探究上,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我们成功了》时,仅是新课导入就用了近半小时的时间,把申奥的前因后果、宣布北京成为申奥城市的录像一一呈现,就是迟迟不进入文本学习,结果读书、识字、语言积累与训练的时间没法保证。这种一味追求拓展延展的做法,其实是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以至于教学“喧兵夺主”。

3.文本拓展“随心所欲”。

课堂中对文本的拓展延伸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目标,因此拓展延伸的设置,必须围绕教材内容,瞄准教学目标而展开。

《风筝》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儿童“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一位老师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由“课后资料袋”导入,介绍了风筝的历史,风筝之都潍坊的资料。这时,有位学生说:“我的老家就在山东潍坊。”老师觉得机会来了,请她介绍风筝节的场面,风筝的种类,等等,又请同学提问,该生回答。海阔天空谈了大半节课,以至于听课家长纷纷议论:“平时上课也这样吗?跑题未免跑太远了!”评课交流时,该老师说:“备课时没安排这个内容,上课见同学们兴致那么高,干脆让他们讲个痛快,也好活跃活跃课堂气氛!”可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随心所欲”的拓展却挤压了学生理应拥有的学习时间,致使该理解的仍一知半解,该掌握的也没落实。这样的拓展不是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入,而是把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放在一边,教学无目标可言。

4.文本拓展“盲目追求”。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拓展和延伸,特别在一些公开课中,为拓展而拓展,把拓展当成语文课堂改革的招牌,担心如果哪节课没贴上这一标签,会被评课者判为不符合课改理念。所以一节课时间再紧,内容再多,也要安排哪怕三五分钟的“延伸拓展”,这导致许多拓展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联系,缺少整合。文本拓展“盲目追求”使语文教学“荒了自己的地,肥了别人的田”。

三、文本拓展实现“锦上添花”的对策

怎样的拓展延伸才是固本培元,而非舍本逐末?怎样的拓展延伸才是秀美之作,而非矫揉造作?《小学语文学科建议》第12条明确指出:“课文背景资料和课外延伸拓展要适时、适量、适度,内容应与课文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选择拓展内容时要做到少而精,用“质”触动学生的心弦。

1.在背景理解处拓展,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由于地域不同、民族差异、时代变迁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使之与文本对话存在一定距离。如果教学时补充这方面内容,就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文本、走进文本。

如在学习《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时,我结合图片和文字,以及学生收集的资料,使学生对这支队伍有更深的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于2002年初,是我国政府根据救援需求而成立的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这支队伍由地震专家、工程兵部队、医务人员组成,共200多人。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伊朗、海地、阿尔及利亚等国进行救援,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支队伍,看看到底“棒”在哪里?

课伊始,情已浓,为学生学习文本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在重点难点处拓展,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认识。

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拓展就是把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内化为思想认识,外化为语言表达。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本文内涵存在差距时,教师就应不惜“笔墨”及时拓展,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升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光里,小鹿因跌伤脚没有看见自己栽种的玫瑰花,但听到黄莺和微风的赞美后却感到这些玫瑰花并没有白栽。但低年级孩子在理解“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时仍有一定的难度。我抓住黄莺和微风的话进一步拓展文本,运用“移情”策略,引导想象,使教学重难点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突破,课堂充满了精彩的碰撞。

抓住两处有矛盾的句子指导朗读: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讨论拓展:小鹿的玫瑰花到底有没有白栽?(精彩碰撞――“没有白栽!”)

生:黄莺看到过玫瑰花,很美!

师(角色替换):小黄莺,你看到过我栽的玫瑰花了吗?它长什么样?

生:看到过了,红红的,可好看了!

师:你喜欢我种的玫瑰花吗?为什么?

生:非常喜欢。看着那些花,我就想唱歌。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些花实在太漂亮了,我忍不住想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鹿栽的玫瑰花里。

师:我明白了,我的玫瑰花是红色的,很美丽。小黄莺看到了忍不住想唱歌。还有谁看到过我栽的玫瑰花?

师(走到学生身边):你是谁?

生:我是微风姐姐。

师:微风姐姐,你看到过我的玫瑰花了吗?

生:看到过了,可香了!我带着它的香味,吹过森林,大伙儿夸我是“玫瑰香风”呢!

生:是的,以前空气没味道。现在有了“玫瑰香风”,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玫瑰花香,多美妙。我越来越爱闻了!

师:谢谢你们告诉了我。小动物们,你们还有谁见过我种的玫瑰花?

生:我是蜜蜂。我见过你家的玫瑰花,可香了。我采了玫瑰花酿成玫瑰花蜜,真是又甜又香!

生:我是蝴蝶。当我飞累的时候,看到你家的玫瑰花,我浑身又有劲了!

生:我是狐狸。我以前总是做坏事,人们都叫我狡猾的狐狸。看到你栽的玫瑰花都给大伙儿欣赏,我很后悔。我以后一定多做些对大家有帮助的事儿!

……

通过拓展,学生的认识和思考被二度激活,并引向深入:给别人送去幸福和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幸福和快乐。因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拓展也因而显得有深度了。

3.在主题升华处拓展,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选入课本的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总以其美好而真挚的感情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他们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需要在文本学习中将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我引导学生聚焦两个“不可估量”,通过精读和资料介入,用“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来表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抢、毁、烧、凡是、统统”等词,再让学生观看毁灭的录像,把学生感知的画面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帮助学生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嘴脸,迅速点燃他们对侵略者贪婪和野蛮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础上,用“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表达此时的心声,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这样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容易使学生的情感随着对文本解读的深入而被孕育和激发,从而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另一个高峰。

4.在课外延伸处拓展,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尤其剖析了象征他吝啬鬼形象的“两个手指头”的经典动作后,我适时引入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的片段,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葛朗台临死前的一幕: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描写方法上与课文有什么异同之处?而后,又将阅读引向广阔的课外,引向世界文坛――我国古代作家吴敬梓仅用300多字,抓住了严监生死前两个指头、三次摇头这些经典的动作神态,把吝啬鬼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实在世界文坛上还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有机会去看看大作家笔下这四大吝啬鬼形象。

这样的拓展引导学生去关注经典而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去思索高明的作家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也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所以,恰到好处地拓展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推动作用。合理地拓展,它既不是画蛇添足的多此一举,又不是矫柔造作的有意卖弄,而是锦上添花的秀美之作,是画龙之后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阮彩伟.拓展应有“度”.小学青年教师,2009,10.

[2]胡富强.保证基本――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小学教学,2010,1.

上一篇:汉英拟声词的语音结构异同浅探 下一篇:语言学习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