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培育思索

时间:2022-06-19 04:10:27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培育思索

职业化是指一个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它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下来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准确地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它侧重于“化”的过程。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可以理解为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状态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以及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自身通过学习和实践,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等多方面符合高校管理职业规范和标准,将高校基层管理工作当作一种专门职业来履行。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主要是指高校二级学院这一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具体说就是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务员和政治辅导员两支队伍。这一群体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第一线,他们直接接触学生,充当着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学生事务的处理者等角色,他们是学生成长的直接服务者,其职业化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一线“管理育人”的效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极大。

一、当前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职教学管理队伍“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良”。我国高校一直存在着忽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弊病。表现在对教师的学历、专业都有严格要求,而对管理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要求相对较低,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存在学历结构不齐、编制成分复杂、能力差异显著等诸多“先天不足”;同时,针对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的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岗位知识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培训,很多时候只能机械执行上级命令。

二是兼职教学业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质量不高。兼职教学业务管理人员指高校二级学院系主任或各专业主管,在高校一般由教师“双肩挑”。由于他们在教师岗位上有严格的定量考核指标,科研和教学十分繁忙,花在兼职教学业务管理岗位上的精力极其有限,很少有精力学习研究教学管理政策和技巧,加上所兼职的“管理”工作难以按绩点定量和考核,导致工作主动性缺乏,管理质量不尽人意。

三是基层学生管理工作日趋行政化,定位发生偏差。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更是一个教育者。随着学生日常事务日趋复杂,当前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除了要完成学生党建、思想教育、共青团、班团集体建设等常规任务外,还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诸如学生评奖评优、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就业服务与指导、公寓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导致很少有精力履行一个教育者的职责任务。在学生眼里,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更象是学生的事务老师。

四是学工管理与教学管理“两张皮”,管理效率不高。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应是担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促进教师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然而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是独立于教学管理工作展开,没有利用学生管理深入班级,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优势为教学服务,学工管理人员缺乏对学生专业的了解,不能有效地担当学生学业指导的角色;同时,教学管理也很少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德育融人其中。

学工管理与教学管理“两张皮”降低了管理效能。在探讨高校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活跃在基层教学一线、直接充当着学生学业和思想引领的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他们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强化这一群体的职业意识教育、职业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职业忠诚度和职业化水平,显然成为整个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事业中的重中之重,成为高校实现现代大学制度,提升办学层次和效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优化管理模式,推进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

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不同于一般的高校管理人员,他们从事的是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到学校职能部门和基层二级学院的双重指导,但管理和使用却在基层二级学院。要推进这支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必须改革和创新学校及其基层二级学院的管理手段,优化管理模式,建立适应现代大学体制的基层管理队伍建设新机制。

(一)转变观念,增强对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度

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高校内部,都应当真正认识到,高校管理人员以及处在基层一线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种社会职业,它必须遵循所有职业都应遵循的规则,从学校层面建立和完善适应该种职业的新机制。例如,任职资格标准、从业能力要求、履职行为规范、履职业绩考核、职业素养、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等。努力克服轻视管理岗位的不良倾向,如,教师做不好就去搞管理等等,学校对这一群体既没有后续培养的机制也没有完整的考核制度。其次,要培养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良好的职业化意识。高校基层一线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这一群体常常整日忙于事务,身心倦怠,机械度日,他们自我感觉地位低下,将自己看作是一个疲于干活的操作工,忽略了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部分内容。职业化素养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的综合;职业化行为规范即做事有章法;职‘业化技能即职业胜任力。在现代开放的竞争环境中,职业化是职场立身之本。在高校二级学院,应通过上岗教育活动、职业规划和发展培训、职业导师制度、评价激励机制、管理人员的自我教育和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意识培养。

(二)理顺机制,明确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

长期以来,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两支队伍的职业发展路径一直不太明确。2010年,国家在事业单位开展了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各系列人员的岗位性质和归属得到了规范,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仍存在一些不明确或不确定的因素。对教学管理人员,其教管系列技术职称是否保留或取消尚无明确定论。对辅导员队伍,虽然明确岗位是按思政教师系列,但其实际从事的工作具有管理工作的特点,同时在按教师系列评审职称时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一情况对这两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化建设都影响较大。现代管理学理论指出,职业发展路径是否明确,对职业化意识、素养、规范和能力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在符合国家大政策的前提下,尽快理顺机制,出台配套措施,明确和畅通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

(三)建立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标准体系

既然将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从业看成是一种社会职业,那么,就应该有明确的职业要求,建立相应的职业标准,实现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其一,资格准入标准。主要包括:

(1)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拥有正确的教育与管理理念,能深刻理解并掌握基层教学一线管理的职业道德规范;

(2)本科以上学历,一般应是学士、硕士以上学位的专家,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形成以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为核心的多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或教学教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精通一门专业,具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能力;

(5)身体健康。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应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双向选择,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在人员使用过程中,定时轮岗,进行多岗锻炼,以便实现交叉任职和AB岗制。

其二,履职行为标准。制订一整套与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建立充分体现服务功能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AB岗工作制、失责追究制、否定报备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八项制度。

其三,岗位职责标准。对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岗有总体的职责要求,同时,每一个具体岗位又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如学院教务办有学籍管理岗、考试管理岗、专业管理岗等;辅导员的工作涵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建、日常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团学活动管理等。依据工作岗位界定职责,使每个从业者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各司其责,避免扯皮,实现管理的有序运作。

其四,评价和激励标准。评价和激励标准的建立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包含内容和程序两个方面。高校二级学院应根据其教育教学管理特点、岗位职责任务来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绩效评价制度。

绩效评价内容可涵盖: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工作能力,从业态度、工作业绩,业务学习,理论研究等来作为观测点。考量指标应明确具体、定性定量结合。评价程序:按照其服务对象学生评议、院部评议、同行评议、校相关职能部门评议,将评议结果和个人实际业绩综合,获得个体的综合评价结果。由此建立起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以服务对象和同行满意度为参考指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考核体系。二级学院在考核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标准机制,将绩效评价与津贴发放、职务聘任、荣誉称号评定、职称晋升等密切挂钩。同时,实施优胜劣汰、考核优秀者可提前晋升,考核不合格者解除聘任合同。在年底总结等环节,二级学院可以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表彰大会等,对该群体别优秀者,大力表彰树立典型,广泛宣传,让这一群体的人员获得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

(四)加强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培训

学校及二级学院对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按照职业化标准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完整的培训制度。

其一,岗前培训制度。每位新上岗的基层管理人员在上岗前都应接受岗前培训。培训方式可以是领导谈话、集体辅导、经验交流等形式;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职业道德理论、管理岗位职责、管理工作技巧、管理任务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使新人职人员对本职工作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对每位新员工来说,职业忠诚度培养是首要任务。

其二,在职培训制度。通过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或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充分发挥新老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选送参加与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校外学习培训、学历教育培训,更新知识,储备知识,提高学历和层次。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开展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可以通过外出考察、岗位轮转、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从业者的实践能力。通过不同途径的培训,还可逐步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提高专业化水平。

其三,定向培训制度。从业者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及爱好,结合岗位需要提出职业发展方向,学院安排针对性岗位提供锻炼平台,创造机会参加针对性培训,使其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其四,实务工作与学术研究结合制度。高校应该象激励教师搞科研、抓教学一样,鼓励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在认真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针对管理中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在研究中积淀知识,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将实践与科研相结合,以研究促进工作。

(五)搭建“教学管理”和“学工管理”互动平台,力求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所谓“教学管理”和“学工管理”互动平台,即是将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两套队伍形成合力,避免学工管理和教学管理“两张皮”的现象。互动平台的思路是:教学管理应充分利用学生管理工作深入班级,对学生情况有直接而具体的了解,从中发现学习问题,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工作管理和德育教育也可以利用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的威信在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中给予渗透。这样,让原本空泛的思想教育依附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让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获知学生思想动态,便于有的放矢。在互动平台下,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措施的落实实现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的有效发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基层管理工作的效能,这是新时期高校管理改革的全新理念。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高校基层管理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所面临的观念上滞后、机制上落后的问题,应着力创新高校内部及各二级学院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高校基层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房地产建筑收费管理办法 下一篇:建立网校平台实施新型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