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互助养老的郝堂试验

时间:2022-06-19 03:27:27

金融互助养老的郝堂试验

缘起

郝堂“典型”

黄启军和李俊芳,两位再普通不过的信阳市郝堂村人。

近年来,他们却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和公益组织宣传中。这是因为,年轻人黄启军、长者李俊芳的故事,作为“典型素材”一般会被介绍给来到村里的记者们。

黄启军承包姨父的小料加工厂时,急需四万多元钱的进料费,但手上存款只有两万。他找自己的母亲和其他三位社员担保,从互助社贷了两万元,半年下来就赚了三万元,不到年底就还本付息。

62岁的村民李俊芳,四个孩子除了老大在家种地,其余都已外出打工。三年多来,老俩口已从互助社领了三次“红包”,从最开始的300元,到最近一次的800元每人,养老钱慢慢积攒起来了。

做生意的年轻人和步入暮年的老年人需要帮助时,都选择了村里的“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不是当地银行,也非养老院和新农村医保。

黄启军不是没有想到找银行,但对方说没有抵押物,贷不了。地理位置上,这些乡镇银行离村民们如此之近。但到用钱时,人们会感受到彼此的疏远。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困局的一个缩影。

农村养老难题也凸显出来。以郝堂村为例,胡静告诉本刊记者,两千余人的村子里,老人有十分之一多。在郝堂村做了35年村主任的胡静见过太多晚景凄凉的老人,“很多老人生病了,儿女不给钱,还有因此上吊死的”。

如何借助金融的力量,化解农村养老难题?商业银行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不得而知,但至少步伐没有迈开,仅凭政府财政支撑或公益慈善捐赠,恐又非长久之计。

创作

郝堂村人正些许感受到异于过往的“热闹”。最近的三年多时间,这个户籍人口仅两千多的村子里,时不时地,会有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做生意了。原来想做的事情,没钱,做不了。现在,可以从社里贷款了,筹集启动资金不再那么艰难。

“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由村里老人,政府和本村部分成功人士等入股,但开始几年,只有老人参与分红。把养老的钱投进来组成民间资本,以低息放贷给村里需要资金的人,用于村民开展生产经营和消费合作,所得利息给老人分红。

郝堂村村长胡静告诉本刊记者,截至2013年3月底,互助社入股资金已达450万元,每位年长者过年时拿到的分红已近千元。在人均GDP不到5000元的信阳,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三农”学者李昌平发起的互助社,得到当地政府、村委会和村民的支持,2009年10月成立至今,开展已三年有余。李昌平等试图集聚起农村社区的内部力量,以金融助力养老,兼顾农民融资需求,进行着养老资金互助的创新实践。

共识

凡组织者,须有章法。

互助社成立之初,有村民认为,网上下载一个章程就行了。但倡议者李昌平说:“那不是你们的,对你们不管用,你们要想做这个事情,就必须花时间一起来制定章程。”

多年以来,李昌平不断转换角色。十年前,任职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的他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他给总理的信开头这样写道。

有过农村基层治理经验的他深知,共识在当下社会最为缺乏。

于是,李昌平、平桥区科技局时任局长禹明善以及他们的助手以协作者的身份,与村民一起在“吵架”的氛围里花费了两个白天和两个大半夜,从章程的名称开始,讨论互助社建立的意义、社员、社员权利、治理结构、风险控制、业务流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

根据章程,这是一个村民自发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利平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资金互助社。

最后挂满整个墙壁的章程,描绘出了资金互助社的样貌:互助社由发起人社员、社会社员、老年人社员、存贷款社员四类社员组成,其资金来自村民敬老资金、政府敬老资金、社区敬老资金、财政小额信贷贴息。

章程明确,互助社主要业务是依法开展以资金互助为核心的生产经营互助合作,为社员提供资金、产权流转、技术、购销、信息、咨询、养老等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增加社员收入,不断增进老年人福利。

筹资与借贷

形成共识的同时,可行性路径不可或缺。

从设想,对接到落实,设计者李昌平、村主任胡静、科技局禹明善是核心参与者。

卸去乡官之后,李昌平从事着与农村有关的学问,农民互助养老模式一直为他所推崇。结合阅历和经验,李的设想是,以养老为突破口成立养老资金互助社起步的成功率较高。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禹明善所在地政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支持。当地连续出台一系列关于农村金融创新的文件,并为农民办齐了土地承包、宅基地、房产、林权和养殖水面等五权证以用作互助社贷款抵押。

广为媒体述及的是,在选择示范村时,做村主任多年的胡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即便李昌平告诉她必须首先筹集到十万以上的不参与分红的资金作为铺底金。

就这样,郝堂村“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的试验按部就班地开始了。胡静逐一打电话给在外的精英们,其中七人愿意各出资两万做铺底金。

在筹得14万铺底金后,平桥区科技局配资15万,李昌平所在的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自愿出资5万,郝堂村支两委决定注资2万扩充铺底资金。村里十余位年满60岁的男人或55岁的女人存2000元到社里,成为正式社员。

按约定,这些款项只能贷给本村社员,用于小额而零散的借贷需求,几万块钱的居多。不过,前提是贷款的年轻人需要取得老人的担保。一位股东老人可以担保5000元信贷额度。

起初,章程对于贷款获取利息的规定是,三个月以上定存,月息较信用社上浮1个点,贷款1年月息1分,3-6个月的月息1分半,1-2个月的月息2分。据介绍,利率水平会适时进行调整。

胡静对本刊记者说,社里贷款利息低于乡镇银行。关键的是办起来很快,“十分钟就行了,不用吃饭、走关系什么的”。筹集来的这些资金用途是:贷款生息。利息收入用于三部分:养老金分红、管理费和积累。其中,40%左右用于入社老人分红。

产权与还贷

据熟悉互助社事务的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介绍,互助社成立至今,并无贷款者拖欠不还的现象。

一方面,年轻人选择从互助社贷款,往往出于用钱急需,如结婚、买猪仔买种子做生意等。胡静说,村里是熟人社会,大家知根知底,低头不见抬头见,而且互助社的钱“毕竟是老人养老的钱,不还心里不安啊”。

另一方面,经营权抵押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还款并非仅凭熟人关系。这得益于前述五项权证,在向互助社申请贷款时,可用于抵押和流转。胡静说,社里每隔三个月结算一次利息,无一起呆账、死账。

为此,郝堂村注册成立集体所有制企业绿源公司。贷款的同时,贷款者上述经营权流转至公司,公司亦可在村内进行土地流转,向农民征集集体用地。现在作为郝堂村小学的一亩七分地,即是绿源公司以17万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所得。

上述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第一年,互助社成立仅三月,就给17位入股的老人每人派了300元红利。第二年至今,又有三次,分别达到530元、720元、800元。他说,到目前为止,互助社已吸收了210位左右的老年人社员,占全村老年人的90%以上。

上一篇:NEC:“智慧养老”推进养老行业标准化 下一篇:新全球化时代外企CSR报告阶段性特征及趋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