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20:33:23

金融学类论文

金融学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4]崔建军.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金融学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244-02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 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 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4] 崔建军.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金融学类论文范文第3篇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金融学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49-04

一、引言

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2011年开始招生,其培养模式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很少,现有文献主要有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建(2006)[1],黄方亮、宿玉海(2009)[2],刘瑞波、马冉(2010)[3],曹伟(2011)[4],黄晓勇、张菀常2012)[5],吴晓求(2012)[6]等学者的研究,主要就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论述不够全面。

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组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区别,否则,单独设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而言,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理论性”。本文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探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以利于人才培养单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

二、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方面的差异

根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意见,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更为具体详细:“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两个文件表述虽有差异,但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金融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内部的金融管理部门等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证券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信托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金融业自律性组织,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金融业经营机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均可以去保险公司,但是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学更多的保险类课程,在保险业就业的范围更广。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如果不读博士学位,而是选择就业,那么其就业选择范围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选择的范围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能够从事发展战略研究,能够申报和完成与本单位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课题,能够对本单位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主要具有对具体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可以同在一个团队内,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例如,对于同一家银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研究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银行竞争环境变化趋势,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侧重研究银行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扩大本银行的市场份额。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格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成。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国家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动态;国际金融规则;国内和中国主要贸易国的金融制度;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的前沿理论与实务知识。能力结构应该包括:统计分析软件运用能力;金融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金融产品开发能力;金融业务开拓能力;金融机构内部业务部门管理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业务分析报告撰写能力。

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基本相同,因为两者均属金融学科,也都是硕士研究生层次,两者的差别是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国内外金融理论研究动态,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要掌握国内外公认的成熟的金融理论即可。在能力结构上两者应该有较大差别。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熟练阅读和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以及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异

1.学习方式。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的学习方式是在学校集中学习,学制3年即6个学期,其中,听教师课堂授课3个学期,跟导师进行项目研究1学期,撰写毕业论文2个学期。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继续与导师一起进行科研1学期,同时进行调查与实习1个月左右,最后一个学期集中精力和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终稿和论文答辩。学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时间大约在第4和第5学期之内。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为在职自学与业余集中上课相结合,其中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部分课程由学位授予单位安排上课与考试。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在校集中学习,学制为2年即4个学期,其中,听教师课堂授课2个学期,专业调查和实习1个学期,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1个学期。已经就业的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可根据本人条件辞职学习,或者经所在工作单位批准在职脱产上课,实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可选择在本单位进行。在职人员非全日制研究生具体可以在两种学习方式中选择一种。第一种方式是业余集中授课方式,适合于那些工作单位不允许其脱产,但离硕士授权学校较近,或者离集中授课地点较近的在职人员。这类人员利用双休日和夜晚时间到办学高校集中上课,或者由办学高校派老师在双休日到学员居住地集中授课。这种方式的学制延长到3年,学员毕业后可以获得硕士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这种方式的研究生需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读硕期间的学习课程和内容也与2年制相同。第二种方式是自学考试单证(即只有学位证而没有毕业证)学习方式,适合于那些既不能按照全日制学习又不能按照业余集中学习完成学业的人员。这种培养方式的学员不必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但应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自学考试,全部合格者,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可授予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可以考虑给在职学员增加一个这样的机会,即在没有通过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之前,可以先选择第二种培养方式中集中学习的途径,但只能获得学位证;也可以先选择第三种培养方式即自考途径,也只能获得学位证,以后,再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如果考试通过了,被金融专业硕士授权点录取,则其以前各课程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依然有效,可以与入学年级学生一起获得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

2.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有七点不同。

一是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给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授课的教师应该具有较深的理论造诣,教学内容突出理论性,也有实务性,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专题讨论、案例讨论等。给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的教师应该熟悉实际业务,教学内容以实务为主,教学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或者实践。但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生层次的实务不是指业务流程的操作,而是针对某一专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是在实践学时上,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到实业部门进行专题调查和实习,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用于实业调查的时间大大少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查和实习时间。

三是在开放办学方面。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均应注重聘请校外专家来校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但要求聘请实业部门的专家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有关金融实务方面的讲座,而培养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要求聘请学者和实业家来校做学术报告。特别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配备“双导师”,其中校内1名导师,校外实业部门1名导师,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只要配备1名校内导师即可。

四是在平时论文要求上。各高校一般要求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既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应该通过来证明其是否具备了学术研究能力。但是对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不应要求其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过,既然是研究生,也应该通过一定的研究成果证明其已经具备了研究能力,而这种成果应该能够带有专业硕士的特点。例如,可以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在报刊杂志发表1篇专题研究文章,文章在一千字以上即可;或者参加某一专题研讨会,其撰写的研究论文纳入公开出版论文集;或者提交一份某一方面的调查分析报告。

五是在考评方式上。学术型金融学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考评一般采用期末一次性笔试或者交一篇论文。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成绩考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例如面试、编写专题分析报告、做作业等。

六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类型上应该有明显区别。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其选题具有理论性;在体例上要求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有支撑论文的理论阐述,有数学模型分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该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其选题具有实务性,可以写某一具体金融机构某一业务专题;在体例上可以是一大的案例分析,或者是调研报告,不必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而是写国内外或者国内或者某金融机构的某业务开展状况,也不必阐述支撑论文的理论,而是将理论渗透于专业问题的分析之中。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应该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如果学生能够开发设计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也可以将金融产品设计视同毕业论文。

七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不同。对学术型金融学研究生也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应该更大。

四、课程体系的差异

目前我国各高校之间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并不一致。从层次上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11”高校的课程体系偏重于基础理论课程,因为这些高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大多进入博士研究生层次继续深造,而其他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应用性课程,因为这些高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实业领域,需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从类型看,在理工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金融学科的课程占得比重不大,而在财经类院校、商科类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金融学科的课程占得比重较大。

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各校差异较大的特点不同,各类高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大同小异,因为培养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人才,毕业生的目标工作岗位均在金融领域,而金融业务在地域间的差异并不大,更何况毕业生往往跨区选择就业岗位,因此地方院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地方特色不明显。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比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总学分最低32学分高一点,因为专业课程门数较多。

参考《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可以设计课程体系如下:

先修课程(限于本科就读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不计学分,可以采取学生跟本科生听课的方式补修。

公共基础课程,即经济学科硕士学位共同课程,设3门,5学分:外语(3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设4门,12学分:金融理论与政策、公司金融与财务报表分析、高级投资学、复杂金融衍生工具。有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金融工具,有的学生则未学习过这些知识。教师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调整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实务、案例、前沿理论。

专业选修课程,选8门,16学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管理案例、金融企业战略管理、行为金融学、金融史、财富管理、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固定收益证券、财富管理、金融法、个人金融实务、政府金融实务、金融监管实务、金融应用文写作。这些课程一般在本科阶段不开设,不存在与本科课程重复问题,只有固定收益证券课程存在与本科重复的可能,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注重案例教学。

另外安排专业实习,计4学分。

五、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差异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应该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相区别,其中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以学术水平的测评为特点,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以能力强弱的测评为特点。这种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区别是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法不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主要采用试卷答题(闭卷或开卷)和写小论文的方法,其中试卷题以理论题为主,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主要采用以案例分析题为主的试卷答题考试和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方法。

第二个区别是实践成绩考核方法不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成绩可以分为文献综述(1学分)和学术活动(1学分)。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即开始阅读本领域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文献资料,总数不少于100篇,其中近三年文献和外文文献均应不少于三分之一,并于第三学期完成不少于6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由导师评审,通过后给予相应学分。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听取3~5次学术报告,并提交总结报告,经导师签字后交学院科研秘上报研究生学院给予相应学分。学术活动及其考核在论文答辩前完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成绩应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有效的金融法律法规、政策与业务规则等文献综述,于第二学期末完成6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评审通过后给予1学分;二是实习与调研,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实习与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由校外导师评审通过后,给予2学分;三是在校内听3~5次由校外实业专家所做的业务讲座,由校内导师根据记录给予1学分。

第三个区别是对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标准不同。对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该主要评价其理论深度和理论创新能力,而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主要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应邀请校外学者参加答辩委员会。在进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时,应邀请实业部门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六、结论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突出“重视就业能力培养,发挥实践环节作用”的特色,通过“实务课程培训、实业专家讲座、实习调研锻炼、案例分析论文、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方法,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较强的金融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具有金融实业开拓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突出“重视理论基础的拓宽和加深,同时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通过“理论讨论、思维训练、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的方法,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较强科研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建.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26-28.

[2]黄方亮,宿玉海.美国金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23):51-53.

[3]刘瑞波,马冉.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6):64-68.

[4]曹伟.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硕士[J].人力资源管理,2011,(4):144.

[5]黄晓勇,张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专业硕士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6):11-15.

金融学类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师资、专业成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一些重点财经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各方面实力较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质量、效果也较好,而一些非重点财经院校,尤其是一些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处于弱势,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以湖南某农林院校为例,分析其金融双学位教育现状,发现金融双学位教育存在教学管理松散、教材选用缺乏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缺乏对双学位学生的学习指导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双学位教育

一、双学位教育概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同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导致一些学科之间的融合越发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我国高校双学位是指本科生主修第一专业的同时,修读不同专业学科课程(第二专业),在达到第一专业、第二专业毕业条件时,同时获得第一专业学位和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教育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已在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多元化人才。金融学双学位教育作为双学位教育的专业之一,为社会经济部门提供具备一定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1]就业形势的发展要求金融学高等教育构建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开展,鼓励、指导非金融专业学生理性选择双学位专业,加强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构筑课程培养体系和教学实践中的沟通,促进学科交叉走向融合,可以扩大学科交叉的广度,提高学科渗透的深度,实现培养金融专业特色化、知识多元化、能力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的目标。[2]由于我国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师资、专业成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从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排名来看),985、211经济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各方面实力较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质量、效果也较好,而一些非985、211院校,尤其是一些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本身对其他专业来说就是弱势专业,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以湖南某农林院校为例,在分析该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现状

湖南省某农林院校的金融双学位教育是该校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职场竞争能力,面向全校招收金融学双学位学生。预期目标是使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金融双学位期间金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金融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增强其在职场的竞争筹码,毕业后可从事金融相关工作。该校金融学双学位要求学生修满60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2学分,实践课程28学分(见表1、表2)。由该校统一颁发金融学双学位专业证书,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实习和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后,在获得第一学位的基础上由学校统一颁发经济学学士学位。学制2年,招收对象为该校全日制在籍非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大一、大二学生,授课方式为单独开班,上课时间基本安排在周末、假期等时间,金融双学位课程安排与金融学第一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安排相似(见表1、表2)。招生后,将金融双学位学生分为春季班和秋季班,招生时间分别为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从2013年3月开始招生到2016年3月份,该校金融学双学位学生共753人,开办了13春秋、14春秋、15春秋、16春等7个班,顺利毕业56人,退学14人,为社会输送具有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56人。该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课程设计包含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课程较为多元化,让金融双学位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对金融专业都有较深理解,因此,该校金融双学位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较为松散

根据调查发现,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双学位教学管理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在2013春季班开始上课时,双学位学生还较为认真。但该校金融学双学位教学多安排在周末、假期上课,上课时间集中,一般是一整个上午或下午的课,学生学习疲劳,缺乏兴趣,连续上课导致任课教师也非常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此外,双学位教学安排在周末、假期上课造成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有时100多人的课堂,实际到课学生只有10-20人,到课率极低,严重影响任课教师的上课积极性。若是第一专业的学生逃课率达到一定比率,任课教师可以取消其考试资格,但取消考试资格的规则在双学位教育中行不通,在双学位学生的观念里,他们是花钱来修双学位学分的,不让他们考试是不合理的。如此便造成任课教师与双学位学生之间的矛盾,而任课教师有时也会基于学院双学位教育的招生情况,被迫放弃原先遵循的一些原则,让不具有考试资格的学生参加考试,进而影响培养质量。另外,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导致各种教学通知不及时。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开设双学位专业的院系也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学质量监督,不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二)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缺乏因材施教

根据调查,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内容与金融第一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教学方式与金融本科的教学方式是一样的,未能做到因材施教。而金融双学位教育对任课教师没有考核机制(如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导致金融学双学位任课教师上课较为随意,往往是任课教师想上哪部分内容就上哪部分内容,上到哪就考到哪,金融双学位学生知识覆盖面有待提高。此外,根据调查,金融双学位教育理论课程设计中,一些理论课程的考核也通常采取开卷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双学位学生上课不积极,考试带本书来考试即可,甚至有些学生到考试的那天才翻开教材应付考试。由此金融双学位教育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同时,金融双学位学生之间也互相传递信息,双学位文凭随便混一下就可以拿到,这届传递信息给下届,如此循环,双学位学生学风令人担忧。

(三)双学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金融双学位教育分为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前文分析了双学位理论课程教学的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该校的金融双学位教学同样存在问题,如实践教学课时较少且流于形式。笔者认为,金融学双学位学生因其第一专业为非金融专业,所以金融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为缺乏,而实践教学是让其对金融知识有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理论知识的面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消化。而在实际中,金融双学位教育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教师指导的专业认知和实验仅16个课时,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和金融市场交易模拟都只有6个课时,学生在如此少的实践课时中难以深入了解业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应增加金融学双学位教育实践教学课时,让双学位学生对金融实践知识有充分认识和感知,增加金融学专业学习兴趣。

(四)双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堪忧。部分双学位毕业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都流于形式。学校对第一专业的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的重复比率不得超过20%,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督促学生撰写论文,对专业知识加深理解并掌握。而对双学位教育的毕业论文,学校并没有相关的要求,导致双学位毕业论文质量低下,抄袭现象严重,甚至存在这届的双学位学生直接拿上届的双学位学生毕业论文充当自己毕业论文的现象,学生应付心态严重。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一些金融专业双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与金融专业无关,在答辩环节出现一问三不知,甚至连指导教师是谁都不知道等现象。部分双学位学生认为双学位毕业答辩只是形式,最终都会让他们通过,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亟需改变。

(五)金融双学位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学生所在院系和开设金融双学位专业的院系对学生缺乏必要而有效的学习指导,导致一些学生在选择金融双学位专业时,不知所措,盲目从众。有的学生修读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兴趣或者处理不好主修专业与双学位专业的关系而中途放弃。有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但由于专业相关基础知识薄弱,又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最后也只得放弃。还有些学生没有把握好主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学习进度,等到毕业时,主修专业的学分要求已达到,但双学位专业没完成,而无法获得双学位。

四、促进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双学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专业双学位教学管理

首先,加强教学管理,借鉴第一专业的教学管理经验,对于逃课率达到一定比率(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的学生一律取消其考试资格,同时作为教学底线,决不能突破,对学生按时上课起到威慑作用。[3]第二,改变现行集中上课的模式,上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对于金融学双学位的理论专业课程,学生可以选择集中上课也可以选择到第一专业的课堂去旁听,由学院公布第一专业和双学位金融专业课程的课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与时间,自行安排上课时间。第三,规范考试制度。建议金融双学位专业课程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这样可以合理考察双学位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的呼应,集中上课或旁听课程的形式均可,通过闭卷考试检查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

(二)针对金融专业双学位学生因材施教

现行金融学双学位教学的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与金融第一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教学方式与金融本科的教学方式相似,没有因材施教,金融学双学位的教学效果也不佳。应根据金融学双学位学生的特征,从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金融双学位学生特征的培养方案。如在教材选用上,应选用一些应用型规划教材,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计划应偏向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双学位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加其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习。[4]这需要像金融专业本科生一样,为金融双学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而且要在入学伊始就配备指导教师。如此可以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为后续毕业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写作铺平道路。

(三)落实金融专业双学位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金融学双学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较少且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建议增加金融学双学位实践教学课时,双学位学生在入学时即为其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如有资源的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实习单位,即使资源较少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提供指导。同时,由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并进行评分。

(四)严格把关金融双学位毕业论文设计

任何高校、任何专业的毕业论文都是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金融学双学位毕业生质量,应对双学位毕业论文从严管理。如要求选题必须与所学双学位专业一致;要求写开题报告、对毕业论文正文进行,重复率要控制在20%以内;答辩给予通过或不通过(进行二次答辩)等一系列措施,以引起双学位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

(五)加强对金融双学位学生的学习指导

如前所述,一些非金融专业、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选择攻读金融学双学位后,由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又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最后也只得放弃。为提高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为非金融专业、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基础性的经济、金融专业课程,选用教材也要合适,应浅显易懂,不应与本专业学生选择同类教材。[5]同时,与本专业学生一样,应为金融双学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职责包括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认知、专业学习、毕业选题、设计、实习等。为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应进行绩效考核,如对于优秀毕业论文、获奖等方面给予奖励等。

作者:蔡洋萍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学斌.金融学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10):28-31.

[2]刘灿.中国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1):30-32.

[3]程静.地方院校双学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6(1):1-2.

[4]任长娟.高校本科生实施双学位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4(7):133-135.

金融学类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思想认识、培养计划、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4]刘波. 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09(6)

金融学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思想;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82-03

一、文献回顾

1994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

黄达(2001)发表“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的主题演讲,指出金融专业的建设,应处理好学生培养与组织教师队伍、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一般要求与发挥特长办出特色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陈长民(2012)指出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形成各自特有的学科优势;金融学科建设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邵宇(2006)从重点大学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明确深化重点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定位问题和主要方向,探讨了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的一些新的思路。

李月梅等(2013)针对北京林业大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研究,提出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思路。郭卫平(2005)就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改革的建议,主要研究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张青龙等(2013)的论文“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上海理工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思路及改革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

纵观中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国高校金融类专业教改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走在教改前列的主要如承担教育部学科建设的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项目以建设重点大学一流金融学科为重点,着重研究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紧盯国际一流,以重点大学一流学科为龙头,示范带动学科整体”。第二,占有学科优势的的财经类院校如西安财经大学的金融学院借助优秀的师资和国际学术会议形式,立足当前金融学科发展的若干前沿问题提出了金融学科发展方向和金融教育国际化的模式。第三,金融类专业成立时间较短的一些农业类、林业类以及工科类院校在总结自己专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教改研究。最后,建校时间较短的独立院校的金融类专业的教改研究相当滞后。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思想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其中1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5.2%的人选择出国留学,4.2%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余74%的毕业生则是通过各种招聘形式进行就业。当前,整个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我们“三本”的学生如何在和“一本”和“二本”院校学生的残酷竞争中杀出重围,提升我们“三本”培养的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是我们金融专业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问题。

21世纪的中国金融学专业教学不仅着眼于完备的学科知识,而且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能力的人才呢?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是先导。钱颖一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2002)认为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指出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增加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Jacquelin(美国玛瑞塔大学,2002)教授认为,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利用最新出版的报刊、杂志、组合股票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等。

对于独立院校金融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我们的教师要能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专业思维,从而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体现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基础知识运用方面满足强操作性的专业要求。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应该明确“三本”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教学应做到有的放矢,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强的优势

金融类本科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全面的金融知识大架构,为未来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宽厚的基础。构筑全面的金融知识大架构是完成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和修完学分后最终真正属于学生最重要的知识,也是形成学生金融思维的基础。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方面,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如何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

(一)重视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金融思维培养

纵观西方国家金融学本科教育,如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金融系在其介绍中就认为,金融学主要是一个研究如何将储蓄(主要在家庭层面)转化到生产用途(主要是公司层面)的专业,其研究领域主要可以分为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投资学和机构金融三大块,而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与一个时期内的管理决策密切相关。因此,亚利桑那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围绕上述三大内容展开。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地区的部分大学专门成立经济学和金融学系,所讲授的内容则较侧重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其依据在于看到了金融学和经济学密不可分的一面。

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看,现代金融理论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的金融问题,以金融市场为中心,以金融资源的配置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微观经济主体金融活动的成本、风险、收益进行定量分析(张新,2002)。钱颖一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2002)认为在中国多指宏观金融,而在美国专指微观金融,因此,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金融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综合的特性,重视微观定量分析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在主干课程中强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强化微观、定量的分析和教学,以适应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的紧迫任务。

(二)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重视实验报告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革命使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成为可能。这都要求金融教育既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在整个金融专业发展中,注重加强金融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教学在所有院校的金融教学中已经达成共识。

突出实验和实践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三本”的金融专业课程中也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突破我们的劣势,培养出与“一本”及“二本”院校的金融专业的学生同等级别的实验室操作能力是对我们的重要教学要求。

以“证券投资学”为例,在实验室上机的课时安排的比例达到了40%,一般来说,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实验设计,课后学生根据上机实验也要形成符合标准化要求的实验报告。从程序上来说和其他“一本”及“二本”院校没有多大差异,但是,从实验室条件等硬环境我们金融系显然是十分落后的。然而,通过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和重在落实实验报告对于弥补设备落后的不足。

(三)引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暑期实践活动收益的最大化

独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分派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调查报告。最后对评出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全系召开大会进行表彰。但是,作为亲自参与指导暑期调查报告的教师,如何实现暑期实践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实现升华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纵观学生的暑期调查报告,调查内容涉及本专业领域题材比较匮乏;在调查内容的分析方法没有注重的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思路;大多数同学实际上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际调查,从网络上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辅助问卷调查表,从笔者的经历看,设计出专业的问卷调查表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困难的课题;对于本科阶段来说,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做好了一份暑期社会调查报告,基本上等于做好了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更是毕业履历表上最为耀眼的部分。

(四)课外竞赛形式多样化,通过举办金融专业“小论文赛”,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在期末的时候交一份课程论文作为平时作业来考核,其初衷是希望学生熟悉论文过程,学会查资料,养成阅读专业期刊文献习惯,掌握专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最后结果都是学生交一份匆匆完成的东拼西凑的文章上来。

总结分析来看,之所以学生不够重视该部分的考核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来说,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写作专业“小论文赛”是运用知识的最高要求。专业“小论文赛”是要求学生对一般的社会(经济的、金融的)现象,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解释。强调重视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分析—解决问题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四、独立学院金融类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突破金融类专业教师自身专业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立足学科全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目前独立院校的从事金融类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构成看,其中占较大比重的中青年教师(包括硕士和博士)多数都是非金融专业的非科班出身。因此,学思想,还需要专业教师立足教学工作,完善自己的金融专业知识,做到吃透所教授课程的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分析方法。重视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基本职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的。

其次,做好心理准备,着眼长远利益,建构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从金融专业角度,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一个长期工程。

当前整个社会环境,大家都比较急躁和浮躁,急功近利,包括学习,希望立竿见影。建构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和培养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一个长期工程。首先,通过开设十多门主干课程的,甚至出现交叉重复出现金融基础知识的局面,需要耗时四年的时光去学习;其次,需要个专业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教学热情,通过反复课堂教学的讲授去强化,在指导课内、外实践项目时,要反复修改学生提交的书面作业,并且需要多次面对面沟通,严格要求去培养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

最后,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实验和实践,建立由相关项目指导教师推荐优秀的实践成果,借鉴答辩程序的专业评比,积极辅助学生的优秀成果真正走出去“投稿”“见诸报刊”,以及以“传、帮、带”的形式去影响学弟学妹。

在我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暑期调查报告的课外实践,实现了由指导教师推荐优秀,然后通过几名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委会,最后评出金融系的优秀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还是很合理的。但是,不利于优秀的实践成果推广。如果借鉴毕业论文答辩程序,邀请权威的专业评委,容许相关教师和学生参与,在调查报告的作者汇报其调查思路的形成和调查内容的设计等后,容许所有参与者提问,按照如此的程序走下来评选出来的优秀,不仅有助于作者本人继续完善其成果,对于参与旁听的学生也是一种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蒋峰.21世纪对中国金融学教学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2] 曾康霖.试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从建国以来中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谈起[J].金融研究,

2005,(10).

[3] 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7).

[4] 陈长民.对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认识[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3).

[5] 殷孟波.金融学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7).

[6] 郭卫平.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研究——对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改革的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2).

[7] 李月梅,秦涛,潘焕学,肖慧娟.北京林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

[8] 张青龙,孔刘柳,高广阔,方华.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9] 邵宇.以课题体系优化为核心 深化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6,(5).

[10] 封思贤.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金融教学与研,2005,(2).

金融学类论文范文第8篇

一,以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完成本科水平评估与申硕的前期工作,金融学院各项工作成果丰硕,

1.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努力方向.

金融学院根据学校2006年的工作重点,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了多个部门规划,明确了金融学院工作的努力方向.尤其是在2006年5月份学校新的院系设置方案出台后,金融学院设立了金融系和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为金融学院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金融学院把"迎评"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按照本科水平评估的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建设金融学院的各个专业,学科,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讨论,分别形成了《金融系中期发展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中期发展规划》,《科研中期发展规划》,《金融学院金融实践教学部工作章程》,《金融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

2.严抓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根据学校的工作方针,我院努力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学院的日常教学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教学工作,包括教学任务的安排,教材的推荐,课程介绍和教学大纲的编写,开新课的教学准备检查,期中和期末的教学检查等工作.全院没有发生一起教学事故,所有教师都能完成学校的工作定额.同时,所有教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完成了试卷和毕业论文的复查工作.我院有2位教师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1位教师获得先进金融教育工作者称号.

3.加强学科建设,积极迎接评估.

(1)专业建设.2006年,我院被评为"青蓝工程"金融学科优秀学科梯队,金融学科被评为重点建设学科.金融学科以本科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南,以申硕为契机,继续加快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修订的要求,认真做好了2006级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案的修订工作.金融系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积极探索各专业传统优势与潜在优势的结合与开发,体现教学,方案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下半年,我院还启动了金融学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

我院积极加强新开设专业---保险专业的建设.我院保险专业今年首次招生成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修订要求,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完成了保险专业教学计划和证券期货辅修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为加快保险学专业建设步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于2006年7月在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了保险学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果,对加强保险专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建设.我院整合各系,教研室资源,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确定教学和科研方向,明确了每一个系的主干课程和重点课程.各系成立了课程与课程组,落实了课程负责人,制定了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和课程建设规划.《货币银行学》于2006年7月初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我院加大对《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建设力度,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四个一流,即"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使用和建设一流的教材,创新一流的教学内容,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来精心打造国家精品课程,完成了课程网站建设和《货币银行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

我院在认真抓好省级一类优秀课程《证券投资学》,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国际金融学》,《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四门课程建设的同时,又有《中央银行概论》,《公司金融》,《保险学》三门课程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

(3)双语教学.金融学院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我院先后共有9位教师使用双语教学,为我院双语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2006年度,我们又认真修改,完善了双语教学的课件等资料,充实了双语教学的教学资料.现在,我院双语教学的门数和教师量已经超过本科水平评估要求的指标.

2006年,我院根据学校要求,顺利完成了试卷复查和毕业论文复查,顺利通过了学校的验收.

二,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1.认真修订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我院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专业实验教学与课外实践实习,并组织编写了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为后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制订了2006级第五学期和2006级第七学期的专业实习计划,召开专题研讨会,组织计划的具体落实.组织落实了对2006级学生毕业论文和2006级学年论文的指导工作.举办了学生金融论文征文比赛,同时,我们还完成了对05届新生成才目标的初步指导工作,金融学院的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了该项工作,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2.加强实验室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金融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工作,金融学院证券实验室自1995年成立以来,一直对学生开放,很多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参与模拟证券交易.我们围绕证券实验,组织了相关的比赛及证券沙龙等活动,为提高同学们对证券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围绕证券实验室开展的模拟股市大赛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十佳社团活动".今年暑期,金融实践教学部会同院团委等组织,认真组织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题,下到农村及乡镇企业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回来后完成了《江苏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调研报告,受到院团委的表彰,获得多项奖励.

3,积极开拓实践基地.我院先后与中行盐城分行等单位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并计划开拓更多的类似的实践基地,金融学院还鼓励老师多与学生交流,为学生的实践,成才等进行指导,尤其是对新生,学院安排教师为新生做了一系列的专业指导,安排了心理,实践等方面的讲座,并积极指导学生的社团工作.

三,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整合学院内外学术资源,全院教师科研成果稳步增长

金融学院拥有货币陈列室和金融研究所,为我院教师,学生进行实践,调研等活动提供了有利平台.为了鼓励教师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金融学院制定了中期科研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科研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在规划目标下,具体制定了教师年度科研计划,讲座计划等,整个学院的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一年来,全院教师在《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金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江苏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等杂志上40多篇.全院教师承担课题10多项,其中,汪祖杰教授主持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为江苏省教育厅教改立项课题,还有2项横向课题,分别来自中国保监会和淮安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度,金融学院出版教材一部(蒋建华教授主编的《货币银行学》),专著一部,汪祖杰教授主编的《现代保险学导论》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精品教材.我院共举办了10场学术讲座,学术讲座的报告人既包括金融学院的资深教授,也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同时,全院教师积极参加各项学术研讨会,有10多人参加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

金融学院在积极开展教师科研活动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专门制定了学生科研管理办法,并在学年初向学生下达科研选题方向,全院教师积极参与到了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活动中,活跃了整个金融学院的学术氛围,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在有关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本年度金融学院学生公开13篇,还有多位学生获得院,系的科研成果奖.

金融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年轻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出版的专著的数量较少,大型的学术报告会不多,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有待增加.这些方面都是金融学院下年度科研工作改进的重点.

金融学类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卢珍菊.合作培养造就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j].高教论坛,2006,(10).

金融学类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以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完成本科水平评估与申硕的前期工作,金融学院各项工作成果丰硕

1.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努力方向.

金融学院根据学校2005年的工作重点,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了多个部门规划,明确了金融学院工作的努力方向.尤其是在2005年5月份学校新的院系设置方案出台后,金融学院设立了金融系和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为金融学院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金融学院把"迎评"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按照本科水平评估的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建设金融学院的各个专业,学科,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讨论,分别形成了《金融系中期发展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中期发展规划》,《科研中期发展规划》,《金融学院金融实践教学部工作章程》,《金融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版权所有

2.严抓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根据学校的工作方针,我院努力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学院的日常教学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教学工作,包括教学任务的安排,教材的推荐,课程介绍和教学大纲的编写,开新课的教学准备检查,期中和期末的教学检查等工作.全院没有发生一起教学事故,所有教师都能完成学校的工作定额.同时,所有教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完成了试卷和毕业论文的复查工作.我院有2位教师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1位教师获得先进金融教育工作者称号.

3.加强学科建设,积极迎接评估.

(1)专业建设.2005年,我院被评为"青蓝工程"金融学科优秀学科梯队,金融学科被评为重点建设学科.金融学科以本科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南,以申硕为契机,继续加快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修订的要求,认真做好了2005级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案的修订工作.金融系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积极探索各专业传统优势与潜在优势的结合与开发,体现教学方案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下半年,我院还启动了金融学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

我院积极加强新开设专业---保险专业的建设.我院保险专业今年首次招生成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修订要求,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完成了保险专业教学计划和证券期货辅修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为加快保险学专业建设步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于2005年7月在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了保险学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果,对加强保险专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建设.我院整合各系,教研室资源,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确定教学和科研方向,明确了每一个系的主干课程和重点课程.各系成立了课程与课程组,落实了课程负责人,制定了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和课程建设规划.《货币银行学》于2005年7月初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我院加大对《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建设力度,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四个一流,即"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使用和建设一流的教材,创新一流的教学内容,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来精心打造国家精品课程,完成了课程网站建设和《货币银行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

我院在认真抓好省级一类优秀课程《证券投资学》,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国际金融学》,《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四门课程建设的同时,又有《中央银行概论》,《公司金融》,《保险学》三门课程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

(3)双语教学.金融学院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我院先后共有9位教师使用双语教学,为我院双语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2005年度,我们又认真修改,完善了双语教学的课件等资料,充实了双语教学的教学资料.现在,我院双语教学的门数和教师量已经超过本科水平评估要求的指标.

2005年,我院根据学校要求,顺利完成了试卷复查和毕业论文复查,顺利通过了学校的验收.

二,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1.认真修订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我院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专业实验教学与课版权所有外实践实习,并组织编写了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为后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制订了2003级第五学期和2002级第七学期的专业实习计划,召开专题研讨会,组织计划的具体落实.组织落实了对2002级学生毕业论文和2003级学年论文的指导工作.举办了学生金融论文征文比赛,同时,我们还完成了对05届新生成才目标的初步指导工作,金融学院的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了该项工作,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2.加强实验室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金融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工作,金融学院证券实验室自1995年成立以来,一直对学生开放,很多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参与模拟证券交易.我们围绕证券实验,组织了相关的比赛及证券沙龙等活动,为提高同学们对证券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围绕证券实验室开展的模拟股市大赛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十佳社团活动".今年暑期,金融实践教学部会同院团委等组织,认真组织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题,下到农村及乡镇企业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回来后完成了《江苏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调研报告,受到院团委的表彰,获得多项奖励.

3,积极开拓实践基地.我院先后与中行盐城分行等单位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并计划开拓更多的类似的实践基地,金融学院还鼓励老师多与学生交流,为学生的实践,成才等进行指导,尤其是对新生,学院安排教师为新生做了一系列的专业指导,安排了心理,实践等方面的讲座,并积极指导学生的社团工作.

三,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整合学院内外学术资源,全院教师科研成果稳步增长

金融学院拥有货币陈列室和金融研究所,为我院教师,学生进行实践,调研等活动提供了有利平台.为了鼓励教师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金融学院制定了中期科研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科研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在规划目标下,具体制定了教师年度科研计划,讲座计划等,整个学院的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一年来,全院教师在《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金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江苏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等杂志上40多篇.全院教师承担课题10多项,其中,汪祖杰教授主持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为江苏省教育厅教改立项课题,还有2项横向课题,分别来自中国保监会和淮安城市商业银行.2005年度,金融学院出版教材一部(蒋建华教授主编的《货币银行学》),专著一部,汪祖杰教授主编的《现代保险学导论》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精品教材.我院共举办了10场学术讲座,学术讲座的报告人既包括金融学院的资深教授,也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同时,全院教师积极参加各项学术研讨会,有10多人参加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

金融学院在积极开展教师科研活动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专门制定了学生科研管理办法,并在学年初向学生下达科研选题方向,全院教师积极参与到了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活动中,活跃了整个金融学院的学术氛围,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在有关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本年度金融学院学生公开13篇,还有多位学生获得院,系的科研成果奖.

金融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年轻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出版的专著的数量较少,大型的学术报告会不多,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有待增加.这些方面都是金融学院下年度科研工作改进的重点.

上一篇:金融学毕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子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