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改革中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6-19 11:53:08

小学课程改革中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正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现在的学生在成长中,存在着两种明显的不良倾向:一是家长对儿女的生理健康非常重视,稍有感冒便又是打针,又是服药,而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从不考虑;二是教师受传统观念和高考升学的影响对学生的考试分数仍非常重视,分数的高低仍为衡量学生好与差的主要标准,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发展却很少重视,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关键阶段。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未来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或者有心理疾病,就很难优化学生心理,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心理逐渐优化。所以,教师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优化学生心理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用过去传统的观点看待学生只能对学生造成伤害,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第二,要刻苦磨炼、不断求索。受时代的影响今天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思想行为,同时他们以较快的速度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因此,作为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学知识,较强的心理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三,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必须要有高尚的灵魂。所以,要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努力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真正成为学生的典范。

二、课堂教学改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每个学科新教材不仅仅只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蕴含着一定的德育内容和心理教育内容。传统的教育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新的教材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以全面育人的观点,统率课堂教学。备课要从教学、教育、教养三个方面去考虑教学任务,讲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学习意志、指导他们发散思维。

其次,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去“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师要转换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更为复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实现他们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优化学生心理。

4.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善思维、有见解是现代学生的一大特点,所以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激发其学习兴趣。参与是激发兴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保持兴趣持久的根本办法,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再次,将练习引进课堂,即将课后作业或有关练习,有机地设计在教学环节之中,既加强了课堂训练,延续了学生的兴趣和成功喜悦,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大部分人的重视。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仍有待人们进一步深入进行研究。■

上一篇:有关新课标下江苏语文高考的多元反思 下一篇:巧妙“沉锚” 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