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沉锚” 有效提问

时间:2022-06-07 05:26:10

巧妙“沉锚” 有效提问

笔者曾经给学生做过这样一个游戏:老师伸出1个手指问学生,这是几?学生毫不犹豫齐答是1。老师伸出2个手指问学生,这是几?学生毫不犹豫齐答是2。老师伸出3个手指,问学生1加1等于几?学生再次毫不犹豫齐答是3,而不是2。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沉锚效应”。

沉锚效应,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与成语“先入为主”有相近的意思,就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沉锚效应”积极的一面,在课堂上巧妙“沉锚”,艺术地提问,从而鞭策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自我调节,使提问真正成为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一、设定的“沉锚”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教师要善于抛出“启发性的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苏教版语文二(上)中有篇课文《狐狸和乌鸦》,狐狸为了吃到乌鸦嘴里的肉,奉承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差多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者这样处理:

师:狐狸为什么用麻雀来和乌鸦比羽毛漂亮?

(生未能答出,师出示乌鸦、麻雀、孔雀图)

师:谁的羽毛漂亮?(生:孔雀漂亮。)

师:为什么不和孔雀比?

(生:孔雀这么好看,乌鸦不会相信狐狸的话。)

师:现在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生: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狐狸之所以拿麻雀和乌鸦比美,是有它的用意的,可见狐狸如此有心计,但二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于是教者设计一连串提问,一步步启发学生,借助图片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开启学生思考的源泉,诱导学生的想象。这些沉锚犹如铺路石,使学生每走一步都要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于是,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在教者抛出的“锚”中不断产生,从而呈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

二、设定的“沉锚”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非常大,尤其是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设定的“沉锚”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5》中有这样四行词语:

夏天 台风 雷雨

桃子 梅子 西瓜

蝈蝈 青蛙 知了

葵花 茉莉 荷花

两种不同的提问方式产生两种不同效果。

教学片段(一):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再说说这四行词语分别是什么种类的事物?

生:(读完词语后)第一行词语写的是夏天的气象,第二行词语都是夏天的瓜果,第三行词语都是昆虫,第四行是花儿。

师: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片段(二):

师:孩子们,这儿有一些词语,你们想横着读还是竖着读?(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说竖着读,有的说横着读。)

师:不管是赞成横着还是竖着,只要你们能说出充分的理由,我们就听他的。

生1:竖着读,因为我喜欢竖着读。

生2:我觉得横着读竖着读都行。

生3:我认为横着读合适,因为第一行词语写的是夏天的气象,第二行词语都是夏天的瓜果,第三行词语都是昆虫,第四行是花儿。

最后,大家都觉得第三个孩子的理由更充分,全班孩子达成了共识,一起兴趣盎然地读完了词语。

两个教学片段中,老师提的问题实质上是同一个――给词语分类。但是提法不同,效果就有差异。片段二中的老师所问的“这儿有一些词语,你们想横着读还是竖着读?”并不像真正的问题,但却把学习的自还给了孩子。她没有直接把问题提出来,而是把提问题的任务抛给了学生,在心中给自己提问――为什么要把这几个词语分成一类一起读?这样的提法较前一种更具开放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让他们在一种轻松、自由、快乐的氛围中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在争论中碰撞出火花。片段一中的提问方法虽然没错,但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回答成为强加于身的枷锁,自由的学习氛围荡然无存。

三、设定的“沉锚”要做到因人而异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开场白、一个微笑、一个表扬、一个批评,甚至一个眼神的传递都是教师抛向学生认识思维中的“锚”。适宜地“抛锚”往往会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时机灵活地“抛锚”,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暗示他们爱动脑筋,会听会看;暗示他们只要勇敢举手,就是了不起的表现;暗示他们要敢于提问,提出问题方能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够切实感到自己能学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会得以充分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力求使所教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者,要通过巧妙“沉锚”、有效提问,从而走上高质低耗的课堂教育途径。■

上一篇:小学课程改革中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小说体裁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