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学习之“百读”

时间:2022-06-19 11:02:27

古文学习之“百读”

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虽然是古文,很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是第一次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学生学到什么?思虑再三,我决定运用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读”来进行教学。

一读:在正音中读通古文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文中有两个多音字“为设果”的“为”和“儿应声答曰”的“应”,在学生理解有歧义时,我不急着纠正,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并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找理由。在学生统一读音后,我出示:( )为( )设果,( )呼( )应声答曰。学生在反复读和琢磨中自然而然进行了正音,同时学会了借助注释理解字义,了解课文。

二读:在停顿中寻找文脉

字音是读准了,但学生读起古文来仍是生涩的。在学生给古诗划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并思考这样划分节奏的理由。在逐句划分交流中,抓住关键字如“诣”“指以”“示儿”的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最后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停顿学生大多数把“家禽”合在一起,这时我又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同时出示“家禽”和“禽”理解古今不同的意思,从而正确划分节奏。(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划分好以后,我又进行了范读,提醒学生音断气不断,学生再根据节奏读,已有了一定的律动了。

三读:在角色中感受韵味

学生有了前面的读,对课文内容已明了,对人物也有所了解。此时我让学生试着在人物语言前加提示语,孔(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轻松地加上“笑着”,接着让学生说说“孔”此时的心理以及神态,这时学生对“孔”巧用姓氏的逗说就有了认识。接着让学生进行角色对话,杨氏之子应答如何?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再让学生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出来,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儿,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看着学生那会意的微笑,饶有趣味的表情,听着稚嫩却不乏韵味的声音在教室内回旋,我不禁感叹:读乃语文之根本!

上一篇:浅议课堂提问的高效性 下一篇:广辟途径 快乐作文 扬我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