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班集体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6-19 07:27:37

创建和谐班集体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和谐班集体;内涵;特征;构成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3—0029—01

一、和谐班集体的内涵

和谐班集体应是一个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的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全体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心情舒畅的气氛中,通过多样化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个性获得健全,全面发展充分展示生命价值的平台;是全体学生在班集体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不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价值的学习共同体。

二、和谐班集体的特征

和谐班集体是班集体建设的最高层次。其特征为:核心、骨干力量得到扩大,绝大多数学生都成了集体的主人和积极分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更多地在学校发挥集体影响;优良班风得到巩固,形成传统;班级心理气氛十分和谐稳定,极少出现不良性偶发事件;各方面的成绩优良,成为学校各班学习的榜样;集体成员对班集体充满归属感、责任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三、和谐班集体的构成

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构成单位。学校教育教学主要凭借班级教育教学得以实现。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必须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1. 和谐班集体要有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共同憧憬的愿景。班集体的每个成员共同憧憬的愿景,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每个成员积极向上的目标是实现理想与目标的动力。一个和谐的班集体有了一个共同憧憬的愿景和积极向上的目标,才能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才能使每一个成员努力发挥出自己全身心的力量,实现个体的目标和群体的愿景。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发挥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分阶段、分学段来制订出各自具有积极价值意义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憧憬的美好愿景,制订出班级积极奋斗的共同目标。

2.和谐班集体要形成自主管理的制度和规范。班集体建设中,学生是主体,而且应当承担起主要角色,班主任的参与只是起一个引导和辅导的作用,通过班主任的引导和教育,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身完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科学的制度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如,通过设置“班级文明监督岗”对班级进行自我管理。让所有学生成为班级文明监督岗的成员,对班级的一日常规进行自查自纠和监督管理。每天做好记载,在班内对不文明行为和优秀事迹进行公开,但是具体操作细则由班委会具体制定和实施,班主任只是定期和不定期对记载本进行批阅,进行指导监督和处理有关问题。这样在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班级做实事的主人,给予了学生自我管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信任。

3. 和谐班集体要有融洽互进的人际关系。我们应倡导的人际关系,是融洽互进的一种新型关系,人际之间既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又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此,班主任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信任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新型的人际模式。同时也要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关系融洽。班主任还要协调好任课教师之间学科分配等关系。

4. 和谐班集体要有健康的班级舆论。和谐的班级舆论必须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并且能够聚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是班集体不成文的言行规范,也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凝聚力的主要途径。作为班集体建设引领者的班主任,应在充分理解、尊重学生文化的基础上来思考、调整、引领策略,采取“投其所好、究其所偏”的基本原则,来促使班集体舆论趋于更积极、更健康、更有利于学生与集体的发展。

5. 和谐班集体要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如,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人人争当班干部,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做班集体的主人,从而促进班集体建设。又如,班级每周实行“自省活动”,每人有本“自省本”,不断开展自我批评,不断改正自身缺点,从而提升班集体层次。 编辑:郭裕嘉

上一篇:幼儿家庭教育误区探源 下一篇:对班主任工作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