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应用研究

时间:2022-06-19 06:39:12

我国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应用研究

摘要:内部控制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医药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内部控制理论在医药企业的应用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提高医药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同时可以实现医药企业的经济最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医药企业中的应用进行思考,分析该理论在我国医药企业中有效应用的途径,以期为广大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和决策者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和能力、加强企业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医药企业 内部控制 管理理论 经济发展 应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8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27-01

医药行业的良好发展关乎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医药行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医药企业又是高风险行业,有效的风险防范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调整企业管理模式,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1 内部控制概念的界定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国外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美国颁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这一规定,其中首次定义了内部控制,即“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而此后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又对此概念相继作了多次的修改。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就已经开始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进入21世纪,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在政府和行业的推动下,正从理论研究向政策指导和实务应用领域迅速展开。[1]

就目前来看,综合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通常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在经济战略目标前提下针对自身各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协调,并及时纠正各种重大决策偏差的内部管控行为和方式。[2]内部控制的主体是指内部控制设计、执行以及考评的主体,包括组织内部的负责人、职能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等。内部控制的客体是指组织内部的经济以及业务管理活动等,主要包括组织内部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活动。内部控制在企业中应用的目主要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内部控制是为了适应加强经济管理的需求而产生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因此对内部控制的应用研究也是医药企业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

2 我国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

内部控制在不同企业中有着不同的应用,主要是由于企业所处行业以及业务特点的不同。医药企业主要有着政府监督管理力度大、销售与收款业务频繁发生、药品运行环节多、收款发生坏账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应用与其他企业相比较而言显得较为特殊,但其重点都是严格会计管理、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等,按其作用范围大体可以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方面。

2.1 内部会计控制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其范围直接涉及会计事项各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指财会部门为了防止侵吞财物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所制定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较为复杂,与其他企业相比较具有更多的程序和涉猎范围,包括产品采购、常规业务、货存管理、人力管理、医药营销等诸多方面的财会管理,所以在医药企业做好内部会计控制显得更为重要。

加强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体要考虑到资金预算、成本分析、财务审计、风险控制等几个方面。为了实现医药企业的目标,就必须实行全面的预算控制制度,为了有效实行预算控制制度以及发挥预算控制的作用,就要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考核三步走,将预算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承担预算责任的部门和员工头上,在不同阶段要求各部门和员工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解决情况以及预算的落实情况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在成本分析方面,企业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采购成本以及防止采购报账作假,因此管理部门需要在每一次采购后或定期进行考核,防止账目不清或账目作假,同时在作成本分析时需要将各方面的费用支出考虑在内,将费用支出划分出详细项目,从而降低成本并减少舞弊现象的发生。财务审计部门不仅需要配备业务水平高的员工同时要求其具有较强的道德责任感,通过标准的审计方法在规定的审计范围内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对企业负责,以此来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风险控制就是尽最大的努力降低对企业各项业务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制定相应的策略以应对各种风险,通过对医药企业内部各个薄弱的运行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减少在人力、物力上的损失,将企业正常运行中的各种不良变化消灭在萌芽之中。

2.2 内部管理控制应用。管理控制主要是用制度、流程来规范管理行为,即标准化操作。[3]内部管理控制范围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技术的各部门以及层次和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医药企业的管理水平,使得企业做到确保经营目标以及有关方针和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在医药企业内部实施内部管理控制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责分离。对于医药企业中的员工的工作要根据职责分离的原则安排各个人的工作,尤其是对于与其不相关的业务一定要分离,每个人的工作经过职责分离能够降低内部控制的风险;第二,规定好业务的工作次序。明确业务的流程,能够确保工作的高效完成;第三,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做到奖励与惩罚分明。[4]

医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具体包括对法规政策的控制、对医药产品质量的控制、对组织结构的控制等几个方面。传统的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依据法律条文、制度规定等相关条款来进行人员和信息管理,而现代化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加强了管理活动后的审计过程,对相关人员和信息定期进行审核,实现监控制度与操作形式二者有效的分离,从而确保了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医药企业产品的质量关乎全社会人民的生命安全,如何有效控制医药产品质量需要考虑产品生产的资金保障、产品生产的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员工管理过程中的考核制度,充分的资金保障和良好的质量控制体系使得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良好的考核制度可以使得员工福利与绩效相挂钩,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组织结构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是整个医药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框架”,组织结构控制要求对医药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岗位职责、员工权限等进行约束,各部门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和管理制度,可以使得医药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

3 结束语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逐渐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级以及内外业务范围的全体员工共同完成。在现代管理理念下,对于医药企业来讲内部控制的建设不仅需要按照传统理论进行实践,还要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开拓创新。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建设,促进医药企业增强企业综合实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医药企业稳定持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毅.论医药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及其完善[J].企业家天地,2009(3)

[2] 杨爱冬.浅谈医药生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

[3] 蒋骋.内部控制在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业,2010(17)

[4] 韩彬.医药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及其完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01)

上一篇:浅谈激励机制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在产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