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律变革

时间:2022-06-18 10:47:37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律变革

【摘要】我国劳教制度是从苏联引进、充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期间优劣争论不休,存废之争也达数十年,至2013年底,饱受诟病的劳教制度在法律层面被废止,迎来的是又一波的讨论高潮。学界为什么众多学者不遗余力争相奔走只为纠正劳教制度?它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让学者们“忍无可忍”?废止之后的制度又该走向何方? 本文首先梳理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存在发展的五十余年历史沿革过程,其次分析劳教制度的诸多纷争,再次介绍劳教制度废止后往何处去的众说纷纭。最后,结合学界讨论观点和现实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法治 依法治国 劳教制度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可追溯至1955年,主要是针对敌视新政权的反革命坏分子中“不能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适于继续留用,放到社会上又会增加失业”的一部分人,对他们进行劳动教养。在建立之初,劳教本质上是一项非法治化但又具有规范性的政治意味很强的制度。

1956年,中共中央《关于各省、市应立即筹办劳动教养机构的指示》,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建立了劳动教养机构。至此,对“反革命坏分子”进行教育改造的劳动教养构想初步实现。1957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劳教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期间,劳动教养制度几乎停办。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劳动教养制度以一种社会管制的手段被恢复重建。从1979年的《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到1980年《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1982年公安部制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至此,我国调整劳动教养的法规范体系基本形成。

劳动教养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只是在个别法律中涉及有劳动教养的条文。还包括其他一些涉及有劳动教养制度内容的法律法规,部分还属于立法机关制度的法律性规定。此外,一些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及有关规范性文件也对劳动教养工作做了补充规定。

2003年,胡星斗教授发出新时期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第一声。随后的近十年里,在乐正院长、王伟红教授等人的努力下,2012年10月,中央释放劳教制度改革的信号;2013年12月公布正式停止使用劳动教养制度。

二、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程序的非正当性

首先,我国劳教制度缺乏法理依据。劳动教养制度主要是写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上,根本不能作为劳教的法律依据。其次,劳教制度背离国际人权准则要求的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正当程序原则。而我国劳教制度:①由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审查批准、执行并决定予以变更或解除;②当事人无法获得律师的帮助;③法官没有事先审查的权力,即使其事后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进行审查,实际上难以做到公正独立地进行审查;④劳动教养过程中的持续审查机制缺失。从国际人权准则的要求来看,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对被劳动教养者利益的正当程序保障不足。

(二)内容的非正义性

首先,劳教制度在本质上不符合正义原则。劳教制度没有依据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未经司法机关依司法程序进行审判而较长时间地限制和剥夺了公民的人身自由,这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法治中国建设、人权司法保障的战略目标相悖离,不符合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法治化、司法化的基本原则。

其次,劳教制度违反了法律保留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1957年《决定》中规定适用对象是4种人,而1982年《试行办法》中适用对象调整扩充为6种人。“劳动教养成了一个筐,什么人都可以往里装。”这种扩大适用对象,依据法律以外的规范来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做法,是现代法治国家原理所不能容许的。再次,劳动教养处于随意适用的游离状态,从行为结果不可预测性和对公民权利的侵害性来说,劳教是非正义性的。

三、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后的改革走向

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律已足够应对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置。对于违法行为中的轻微违法行为,可以适用《治安处罚法》进行治安处罚;对于突破一般违法行为界限,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可以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有的学者认为,应在遵循法治化原则和司法化规则下进行分析和分流。也有学者将深化改革的观点按观念异同划分为“弊端革除”与“功能赋予”两种理念。

实践上,有的学者对劳教制度的改革做了实证调研,结果表明,通过立法规范劳教的适用范围、建立公正的司法程序、降低劳教的严厉程度等改革建议获得了相当高的认同度,而对将劳教轻罪化、保安处分化、改革为教养处遇等改革方案,被调查者的选择未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四、总结

首先,劳教制度废止后法律的改革方向必定要沿着依法治国的方针路线,符合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正是因为劳教制度违宪,也正是因为依法治国要求依宪治国,积弊五十多年的劳教制度在坚定不移地践行依法治国方针的推动下,终于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也说明,劳教身后的空白填补须是充分符合宪法和法律依据的。

其次,关于劳教废止后的“制度真空”,应当强调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弊端革除”或“功能赋予”或是二者有机结合的方式。

再次,我们应当从劳教制度的发展过程学习经验教训。劳教制度诟病已久,但为何五十年才得以废止?是什么因素阻挡法律变革的进步与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并借鉴的。依法治国争议二十年终确立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方略,却又有多少法学理论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历史与实践的演变和证明都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引以为鉴的。

参考文献:

[1]孙国华主编.社会主义法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刘仁文.劳教制度的改革方向应为保安处分[J].法学, 2013.

[3]于建嵘.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存废之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3 ,(1).

[4]熊秋红.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实证调研为基础的分析[J].中国检察官, 2014, (9).

上一篇:企业并购与反并购案例探析 下一篇:未富先老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