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宣翻译之译者作为

时间:2022-06-18 09:08:32

论外宣翻译之译者作为

【摘 要】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对高素质复合型外宣翻译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外宣译者必须具备综合素质和多重能力,坚持国际视野与政治立场的高度统一、语言功底与翻译技巧的完美结合、求实精神与职业道德的鱼水交互,才能肩负起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 外宣翻译;译者;素质;作为;能力

外宣翻译决定对外宣传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在我国是指“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或者其他宣传手段,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客观、真实地向远距离的或来华的外国人和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介绍旨在反映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对外政策、经济文化、建设成就,争取世界人民的了解、信任和支持,改变他们对我国的思维定势,在海外树立起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1]翻译工作者必须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2]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使得“中国声音”能够客观求实地向世界传播。既然“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是所有新时期翻译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那么外宣译者的作为应当有清晰的释义。

一、国际视野与政治立场的高度统一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多重特性兼备的集合体,其特点是高度的流动性、开放性、渗透性和互补性,而且正在对世界政治、科技、文化、社会、教育等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事实上,外宣翻译的材料涉及内容很多,包括政治文献、新闻文本、公示语、信息资料、汉语典故等,译者的工作是文字本身,但是视野必须与时俱进,要随时随地汲取新知识、新观点,否则南辕北辙、头重脚轻的翻译结果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国际视野要求外宣翻译人才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时代的前沿,以此拓展国际意识,以及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

前国家主席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一句北方通用白话“不折腾”瞬时难倒国内外媒界的双语精英。当时国务院新闻办会现场的译员干脆直接使用了汉语拼音“bu zheteng”来直译,引来与会记者的一片笑声。China Daily(《中国日报》)将“折腾”译为“get sidetracked”(走岔路),一时间网络中的译文也层出不穷:don't flip flop(别朝三暮四),no dithering (不踌躇),avoid futile actions(不做无用工)等。纵观以上译法,似乎都不够精彩,有意犹未尽之感:其一是因为“折腾”背后所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原因,将过去的弯路以“折腾”委婉称之,小小方言实则海纳百川,其惊人智慧掷地有声,实则表明中国不再做与经济发展无关的、内耗的路线辩论或政治斗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二“不折腾”是中国亿万老百姓的真正心声,平安、踏实、简单的日子恰如其分地注入了一个民族的心理期待。曾利沙先生的译文with no faith-wavering, no effort-relaxation, and no self-defeating campaigns…[3],由表及里都较好地解释了“不折腾”的语境化含义,也很符合执政党最高领导人的身份、语气和特定场合。

二、语言功底与翻译技巧的完美结合

英国人费里克斯・格林(Felix Green)曾说过:“你们(中国)的对外宣传没有说服力,有的反而会引起外国人的误解,从事国际传播的每一个作者、翻译和编辑,都应该在他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邓小平高度评价了格林先生的言语:“我认为格林的意见很重要,无论宣传或文风等方面都值得注意”。优秀的外宣翻译人才一定是在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明确受众群体的思维定势和心理差别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体形态,将信息精确送达。

当代翻译理论家英国人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外宣翻译应向读者妥协,以译文为重点。事实上,表达性文本强调的是译者的隐身,而信息性文本和召唤性文本则注重译者的主体地位。“在生机蓬勃的文化语境中,随着译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扬,个人和时代语言,均由具有清醒的主体意识的译者操纵,在经过了选择、清理、修饰、过滤、强调与重新组合后,译文便具有了生命”。[4]因此,一名出色的外宣译者必须将扎实的语言功底与务实的翻译技巧完美结合,尽可能站在受众的角度,多考虑读者的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译出味道,译出精彩。《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意见》(2005)中提出:对外宣传要内外有别,注重实效。短短八个字既是责任,又是使命。

三、求实精神与职业道德的鱼水交互

外宣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专业人才坚定不移的求实精神和高尚无私的职业道德。外宣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着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放眼世界的巨大任务,更承担着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让外国人走进中国的重要对外宣传使命。前国务院总理曾说过:“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对外宣传和交往方式,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努力引导多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改革的几个问题2007)。国际化浪潮的汹涌澎湃,带给我们的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取舍之间的态度已经成为一门艺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还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甚至集体失语,拱手让权,这些都是外宣译者必须思索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外宣翻译是以交际为目的,关联为手段的宣传过程。将中文译作英文时,必须考虑语境这一要素,才能达到原语与译语的最佳关联度,将求实精神与职业道德充分体现。比如中国地名的翻译――西安,直观印象要宣传:Xi’an, the place of the world-renowned Terracotta warriors;伟大人物的翻译――邓小平,贡献地位要清晰:Deng Xiaoping, the late senior Chinese leader, primary architec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政治口号的翻译――抓大放小,背后释义要传达:manage large enterprises well while easing control over small ones;特色食物的翻译――狮子头,内容性质要告知:lion’s head, pork meat ball,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绝不是将外宣内容的文本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其实质是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是“译有所为”。[5]外宣翻译只有尽展语言之美、人才之强,消除噪音、杂音的干扰,才能达到自然过渡、真心交流,赏心悦目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泽存.新时期对外宣传论稿[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124.

[2]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3] 曾利沙.“不折腾”的语境内涵与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9(2)59-61.

[4] 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沈德灿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5] 刘雅峰.译有所为,译者何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0-142.

上一篇:浅析清代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与作用 下一篇:试析潘灵长篇小说《泥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