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精神康复

时间:2022-06-18 08:29:40

浅谈社区精神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54-02

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而言,精神健康就像躯体健康一样重要。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的进展表明,就像躯体的许多疾病一样,精神和行为障碍也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消除偏见,勇于关爱。我们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每一个人――包括精神病患者。用科学和感性解决精神卫生保健和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

防治精神病刻不容缓:重性抑郁症现在是全世界致残的主要原因,占全球疾病负担的第四位,全球每四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其生命的某一阶段受到精神性疾病的侵袭。

社区community: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彼此拥有共同的兴趣、或同属一个民族。

社区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它还具有文化上的含义。

1 社区与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世界卫生组织于1981 年提出了“以社区为本的康复” (Community-based rehab ilitation) 的方针,其定义为“社区康复是指在社区的层面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料来进行的”。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单元,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目的是提高该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水平。

1.1 服务范围上,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即包括心理状态正常者,开展所谓大卫生范畴的服务,需要政府及其各部门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后者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由卫生部门承担主要任务,同时需得到其他部门的协同与配合,习惯上称之为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治。

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致使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mental health)日益突出……

高危险群体的心理卫生:

近年许多研究显示:青少年怀孕者、离婚者、单亲家庭子女、老年失智者之家庭照护者,更年期妇女皆均有较高罹患精神症状之比例,如何提供早期的介入措施,以助其克服压力,建立支持系统,强化问题处理能力。

Dohrenwend1978年提出一个压力与反应的理论:认为压力事件的出现,虽个体会有一些直接生理、心理及行为的知觉感受,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所谓的压力事件对个体真正的影响,是在压力后的三种结果。

在压力后的三种结果:

第一种,个体接受压力,并有正面的学习成长,其便会有心理成长学会新的适应技能和态度;

第二种,事过境迁,恢复正常,该压力对其身心不会实质或持久的心理改变;

第三种即是个体对于压力无法承受或不愿接受,对压力持消极负面态度,则个体容易形成病态心理结果。

当人主观感受到压力时,若有适当的天助、自助、人助,则身心行为反应较易恢复正常。

1.2 社会支持的重要性(House,1981;Turner,1983) 。心理健康公式中「人助的部分,也就是周遭亲友的支援,又可分为三种:(1).工具性协助 (Instrumental Aid)-及他人为个体代劳或提供物资;(2). 信息性协助 ( Informational Aid)-即他人给个体之建议或讯息;(3). 情绪性协助 (Socioemotional Aid)-他人所予之关爱、尊重、同情、归属之感受。

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对象

尽管目前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仍侧重于精神疾病患者,但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 为全社区人群提供服务必然得到进一步重视。

2.1 狭义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又称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包括各种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造成大脑功能失调,而出现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意志以及智力等精神运动方面的异常,需要用医学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类疾病。

精神疾病的种类:

2.1.1 严重精神病 精神分裂病、躁郁症、妄想症

2.1.2 轻型精神疾病 轻郁症、焦虑疾患、饮食疾患、心性疾患、体化症、解离疾患、睡眠疾患、适应障碍

2.1.3 器质性精神病 各种身体疾病所致之精神疾病

2.1.4 人格违常疾患 包括以思想障碍、情绪忧郁、情绪焦虑等为主之三类人格违常疾患各种物质之滥用、依赖、戒断、中毒。

2.2 广义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

1997年WHO的资料显示全球有约5亿人需要精神卫生服务,其中90%以上适于在社区得到处置和服务,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已成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50年病率为2%,2000年发病率上升至14%。我国每年有近30万人自杀,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第五位死因。同时由于大部分的心理障碍者是以躯体不适到综合医院就诊,因而造成卫生资源的过度消耗。

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品滥用以及自杀等……

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我国精神疾病的患者数量正在迅速增加,精神卫生的服务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以往不是精神科服务的主要范围,如儿童、青少年、老年等人群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还有酒和成瘾物质的滥用等,都是需要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社区预防和服务的发展方向。

3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1 成立由全科医师为主导的社区心理咨询师、社工人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因为危机家庭的成员不会主动就诊,及时主动发现和掌握社区危机家庭情况,对重点危险人群进行专业辅导。

3.2 通过机构、媒体、社区宣教等保障民众心理健康。

3.3 那些因突发事件,重大灾难后的心理创伤进行早期干预。

4 预防措施

4.1 行为和心理治疗

4.2 药物治疗

4.3 事件的干预

4.4 建立援助体系,提高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5 目标

5.1 提高人们对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

5.2 提高人们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

5.3 提高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5.4 提高人们心理创伤后的康复能力

6 总结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综合性体系,兼有管理、治疗、护理、康复、监督等多项功能。而精神疾病康复已逐渐朝向社区治疗的方向发展,强调精神疾病的预防,倡导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之重要性。并鼓励急性期住院的病患,在症状缓解之后能及早回归社区,尽量避免因长期隔离而产生之社交畏惧、表情淡漠、无工作动机等机构化现象。强调医院与社区医疗网的密切联系,期能达成社区追踪之目的。

上一篇:泰安市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原因分析 下一篇:略谈不同情况下妇产科病人心理及其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