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一个典型的诞生

时间:2022-06-18 06:20:13

陈中华成为全国新闻界的先进典型――“当代好记者”时,他已经52岁了。

这个荣誉来得不算早。通常在这个年纪的人,都已经很久不再学习新的东西了,特别是知识分子。他们会变得只从自己的已得经验出发,固执于自己的意见,甚至从客观事件中,他们只能看到对自己意见的确证。

老陈却因不幸,意外地获得了新的经验。这来源于疾病,“他觉得自己的心头慢慢开了窍儿,属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力量开始缓缓地复苏”。

而后,在践行“三贴近”的号角声中,陈中华的那些平凡作为,都散发出了不平凡的光亮。

在有关老陈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开始准备战斗。口腔咽喉溃疡,食物无法下咽,就先上麻药,趁着两分钟的‘麻劲儿’用力吃;吃饭过后口腔强烈疼痛,就用头撞墙分散痛感。最重要的是,他要自己像从前那样思考问题,像一个真正的记者那样思考问题,考虑社会、考虑大众,而不是考虑疾病。”

与所有典型都会碰到的疑问一样――真是这样吗?

我认为,不是。他肯定不会“像从前那样思考问题”,他依然是一个真正的记者,但他一定是在充分考虑自己疾病的基础之上,考虑工作,考虑社会,考虑大众。

老陈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文字工作者,一是记者,另一个是作家。这给他带来了双重的便利。记者身份给了他观察社会、观察人生的更宽广的人生舞台,作家身份又使他拥有比一般记者更为细致入微也更有历史感的观察习惯。疾病强迫他面对痛彻入骨的生死大问,因而也给了他重新看待生活的眼光。

每一个面对过生死大问的人都知道,工作是排解对疾病焦虑的最好方式,只是这个工作不要太过劳累。因此,我相信,工作对于已经闯过生死关的老陈来说,更是一种需要、一种奖励――我还是一个记者,我还是一个有用的记者,我还是一个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记者。

但这段描述仍显得真实可信。因为,这既是二手经验的必然过程,也是经过媒体充分教育的现代人的偏见。“通常,我们会认为只有与人格相分离的客观作品才属于公众,作品背后的人格及其生活则是私人的事情。”(汉娜・阿伦特)

典型来自哪里呢?

典型的产生过程看,当然是先有老陈,后有典型,也就是说首先典型是一个客观存在。他的种种事迹感动了我们,经过归纳、总结、提升、推广、宣传,而后形成典型。

早在10年前,在某种意义上,老陈已是“名人”了,这个名声来自于文学领域,不仅因他屡有文学作品问世,同时又是《作家报》的副总编辑。但此次的荣誉来自于他的另一个身份――记者,一方面老陈的事迹的的确确存在,特别是从疾病走出之后,他没有陷于顾影自怜,而是创造性地喷薄而出;另一方面,新闻界正在提倡“三贴近”作风,这是老陈呼之而出的客观背景。

并不是说,这个背景使老陈做到了什么,而是环境促使老陈身上素有的品质凸显出来,环境的滋养使这一客观存在有了典型意义,使之“锥处囊中”,不得不“脱颖而出”了。

这二者缺一不可,因为这种客观存在只有与记者的责任(做一个记者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结合时,方能显现出极大的典型意义。

也许,这个过程会被很多人看作是由真实到“不真实”,其实,一个人完全公开地出场,而公众又接纳和承认他(陈中华事迹引起T社会巨大反响,不止在新闻界),这决不能视作理所当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老陈的存在是那个内因,归纳乃至宣传不过是将这个内因放大而已。

毋庸讳言,典型的内在价值必须经过提炼,必须经过深刻挖掘。

典型人物的价值可从几方面来总结:政治价值、行业价值、业务价值和人格价值。

老陈作为一个先进人物,其政治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其行业价值贵在不是得到了哪一级的奖,而在努力工作本身,也正是这一点得到广大普通新闻工作者的共鸣,毕竟获奖者是少数人。业务价值指的是典型所取得的业务成绩,老陈的业务价值在于他独有的工作方式,以及采访内容的多样化成果(也许是新闻作品,也许是文学作品)。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每一个取得成就的人在努力的过程中都会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对某些人来说,这个目标可能是获得某一层级的奖,也可能获得更高层级的职称,更可能是官职更进一步。我认为,老陈把这个目标定成写出更高水平、突破自己的作品,所以他始终在路上。有的人也许会不理解,已经拿到正高职称了,有必要这么拼命吗?有的人可能更不理解,到手的副处长不干,真傻呀。但我认为,这正是老陈身上最可宝贵的东西――“当记者不苦,我很乐”。把职业化作理想,无疑是达到了职业化的臻极之境。这也正是作为一个记者的老陈所显现出的人格价值。

曾几何时,成功常常是一个人物报道首选的价值因素。无论是从升职,还是获奖角度看,老陈都远远称不上是“成功者”,唯此方显老陈的人格魅力:不向利益弯腰,而是坚守,对“记者”这一富有使命感的职业的坚守。

孔子曾经说过,“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曾被鲁迅先生斥为势利眼,如果把这种朋友定为比自己官大的人,那还真有势利眼的嫌疑。但现在,我把这类朋友定义为,比自己高尚的人,比自己纯粹的人,比自己有更深刻人生感悟的人,照着孔子的要求,老陈是这样的人之一。

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老陈的奋斗让我生出许许多多的敬佩,许许多多的感慨。特别是他看待疾病的辩证思考,也给了我许多启示,那就是工作是治疗心疾的最佳良药,工作是延长生命的最有价值的途径。工作是让人生完整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陈是一个记者,他还在路上。他会一直作为一个标杆,出现在我的面前,不断地净化着我、提醒着我――我也是一个记者,我也应该始终在路上。

典型是宣传的手段之一,而且是党报最得心应手的手段之一,因此,典型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达到阶段性的政治宣传目的。陈中华质朴的行为恰恰迎合了

2009年8月24日,光明日报在一版突出报道陈中华的先进事迹。现阶段政治宣传的需要,而且,这个典型的推出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政治宣传的目的。

但发掘任何一个典型都不是简单的事,都必须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如果仅止于政治需要,就太可惜了。因为典型的更深层目的,应该是人格展示,展现人物的人格,并使读到它的人情不自禁地检验自己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陈中华的宣传还远远不够。

典型人格之所以闪亮,就在于他具有人性的普遍魅力,虽然对于老陈来说,坚守他的立场并不完全由人格力量来支撑,还必须有记者身份的荣誉感、体制提供的优越性以及历史现实提供的必然性(因为老陈的做法确确实实地实践了科学发展观)。

我们看到,当老陈经历了生死洗礼之后,这一坚守变得不可动摇,从而使他的行为散发出不平常的光亮,甚至他的某些不易相处之处,都成了倔强的特点,而不一定是缺点。

由此,我还想,到底什么是好的人物采访呢?

除了那些老生常谈外,我认为,好的人物采访须具备三个因素。

防止偏见。从心理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容易从自我的经验出发去判断客体,偏见会来自年龄、职业、性别等等。

绝不傲慢。典型往往都是正面的,带着先人为主的气势,让读到它的人不得不仰之乃至从之。但从效果看,这又恰恰是必须改变的气势。典型虽然必然得到认可,但不能傲慢,不能气势汹汹,因为任何一个典型都绝不可能是完美的。

从以上两点出发,任何可爱的事物都是有缺点的,对于典型来讲,有缺点的可爱最有亲和力,也最有渗透力。缺点的存在,除了会使典型以可爱的面目示人外,还拥有真实性、平等感等种种好处,也祛除了典型与受众之间的疏离感。

康德说,一条小径有一天毫无疑问会拓展为一条大路。陈中华的典型示范意义也就在这里,何况,老陈从不认为自己是孤独地跋涉在小径上。

(作者单位:大众日报)

上一篇:羊城晚报QQ报料模式研究 下一篇:金融危机下的媒体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