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巨变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地域类型划分

时间:2022-06-18 05:40:54

交通巨变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地域类型划分

[摘要]文章利用1985~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及2006~2007年中国30个省区截面数据,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交通客运量与旅游客流量的关系及地域差异。结果发现:(1)从时间序列来看,旅游客流量与交通客运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均衡关系,入境客流量与航空客运量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铁路客运量和公路客运量与入境客流量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航空客运量和公路客运量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铁路客运量与国内客流量无格兰杰因果关系。(2)从30个省区的截面数据分析,发现入境客流量与民航客运量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国内客流量与公路客运量呈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据此计算了入境旅游对航空客运和国内旅游对公路客运依赖程度,将全国30个省区划分为不同的依赖一偏好类型。为认识陆路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旅游客流量;交通客运量;协整分析;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依赖一偏好类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41-011

1 问题的提出

旅游是人们外出旅行与游览的综合,是游客在地域空间的流动。无论是往返于常住地和目的地之间,还是在目的地内各景区之间的旅游活动,都必须借助良好的交通设施和工具,因此,便捷的交通成为沟通旅游者和目的地的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30余年来(特别是近20年),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8年年底,全国交通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639.45万千米,是1985年的4.62倍,其中,民航通航里程248.16万千米,是1985年的8.88倍。民用机场数翻了一番,民航旅客构成多元化,私人出行增长迅猛,旅客吞吐量比1985年增加了18504万人次,年均增长高达14.50%,北京、上海和广州3大枢纽机场均进入全球机场前50强行列。铁路通车里程7.97万千米,是1985年的1.44倍,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既有线路改造成效显著,电气化里程是1985年的6倍多,新增91座现代化铁路客站,旅客运输能力大为提升,铁路客运总量是1985年的1.3倍,高速铁路日发送旅客达到92.5万人。公路通车里程373.02万千米,是1985年的4倍,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2。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5万千米,居全球第2,与欧盟27国相当。公路客运量是1985年的5.63倍,年均增长7.47%。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1985~2008年,入境客流量增加了1.14亿人次,年均增长8.63%;国内客流量增加了14.98亿人,年均增长8.53%。

有关旅游与交通运输的关系,国外相关研究开展较早。伦德格伦(Lundgren)、皮尔斯等(Pearce,etal)对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伦德格伦、斯图尔特等(stewart,et al)对旅游者空间行为和迁移规律进行了分析。德斯蒙德(Desmond)、托马斯(Thomas)、丹尼尔(Daniel)、蒂亚戈(Tiago)分析了包机旅游及航空运输的作用。国内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汪正元分析了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保继刚认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紧密相连,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衡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刘南分析了杭甬高速公路开通对杭州、宁波和绍兴旅游发展的影响。张涛认为,旅游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命脉,是旅游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凤君等认为,铁路客运提速对城市间旅游业的分工与合作十分有利。缪婧晶、王劲松分析了旅游交通成本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何调霞等、马丽君等研究了中国旅游业与航空运输业的关系。张文尝等对北京、成都和大连城市居民出行交通方式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王兆峰分析了旅游交通对张家界旅游的影响。陈晓、李悦铮探究了城市交通系统和旅游系统之间的协调模式。周蓓研究了四川省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特征及其结构。朱兹、张明等分析了铁路建设对旅游业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与交通运输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某种交通方式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及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影响。国外学者较关注航空和公路(私家车)交通对旅游的影响,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深度和广度。国内学者注重理论的探讨,对于重大的铁路和公路工程建设的旅游效应较为关注。但在研究方法方面,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研究层次上着眼个别区域或个别线路的个案分析,而忽视整体的宏观研究,且研究的交通方式也较单一。由于不同的交通方式具有不同特点,在游客运输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以及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对交通方式的不同选择,因此,上述研究既不能提供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的发展对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产生何种影响及具有什么边际弹性,也不能从地区差异上提供各省区交通运输对旅游业发展的适宜性特征。本文尝试运用宏观的时空结合方法:首先,利用1985~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旅游客流量与交通客运量的协整关系;然后,依据2006~2007年30个省区截面数据,分析旅游客流量与交通客运量的统计规律,并划分其依赖一偏好类型,从时空变化上定量分析交通运输业对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对于认识交通运输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概念模型、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2.1概念模型与基本假设

张文尝等认为,交通运输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交通运输更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从旅游客源地来说,旅游交通连接着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帮助游客实现外出旅游;从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交通联系客源地、组合旅游产品,使旅游接待和景点旅游得以实现。根据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资料,依据空间尺度将旅游交通划分为两个层次,如图1所示。第一层是大中尺度的长途交通,主要是航空和铁路,一般运送空间尺度大于100千米,主要承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大中尺度空间移动,包括入境旅游和跨省区旅游。航空旅游具有快捷、直达、舒适等特点,但价格比较昂贵;铁路旅游具有运量大、价格低廉等特点,但速度较慢。这两种交通运输方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主要解决游客“进得来”和“出得去”的问题。第二层是中小尺度的短途交通,主要为公路旅客运输,一般运送空间尺度小于100千米,是游客在目的地(中心城市)到风景区之间交通,省内旅游和市内交通以公路为主。因公路运输快捷灵活,主要解决游客在目的地“散得开”的问题。

上一篇:视频网站的合纵连横之道 下一篇:Gmail开启工作社交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