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6-18 05:05:39

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 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与之相随的是区域差距这一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控制区域差距扩大,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来自基于政府政策选择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区域财政和税收政策针对的是区域经济中的市场机制发展失败领域的调整和引导优先发展区域的优势,刺激和帮助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回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首先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战略布局,区域金融政策和政策效果,然后从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方面讨论了财政金融政策,以及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笔者认为,国家应大力发展财政和金融政策以应付各地区实际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不能因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被忽视。尤其中西部地区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财税金融政策;影响

前言

区域经济是“十二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基础条件和经济流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财税金融政策是宏观调控之一,也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可在经济波动大和经济不景气时期发挥调节作用,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从区域经济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制定并落实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可有效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

1.1 历史因素影响深远

隋唐之前广大的西北内陆地区曾经是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基础经济的封建时代区。但从隋唐时期,长江地区已经发展起来,经济发展水平赶超内陆地区。从宋代起,中国的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东南地区。明清时代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加上海运贸易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长江第一游泳和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国家实行税收,集体比私人更重要,私人强调外国投资收入负担政策,国有经济,名义税负负担和实际负担率明显高于其他经济副本。不发达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不利于企业振兴,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现代以来,由于海外贸易和对外关系的方便,在东南沿海地区最早的萌芽,因此这些地区的人们有很大的潜力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开放概念,有工商业传统,成为中国的产业出生地。中国的广大土地上保留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的经济模式和生产方法。

1.2 地理因素的制约

我国从东向西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中西部地区梯度引进的外国资本数量有限,这进一步限制了在这些领域使用普遍适用的税收激励措施政策。使外资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限制不发达区域经济增长。乡镇企业和个人民营经济发展的规模及福利水平的差异导致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差异。国有经济比例的差异导致税收负担的差异。再从所有制结构分析,发达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国有经济在发达地区的比重低,趋势下降。不发达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不利于企业振兴,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1.3 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西部自然经济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商品经济开始晚,发展缓慢;加上计划经济的深层基础,计划经济的概念也相应强。在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转变其经济运行机制,思想观念更新,变得困难。另外中西部地区位于内陆,外汇不便,贸易、运输投资成本高,投资效果慢,回报率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甚至给予它海上同样的政策,或选择中西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试点地区,是不可能实现与东部沿海地区相同的效益效果。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发展迅猛,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中西部地区由于思想和客观条件在限制中,仍然保持了国有经济的经济结构。由于国有经济承担必要改革成本,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2 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实体经济利率差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般来说,实体经济利润率较高时,其利息率也较高,反之则越低。目前,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实际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贷款增长也较快,而中、西部地区仍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利润率较高时,其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旺盛,同时也可保证信贷资金的盈利性和安全性,也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而中、西部地区的贷款增长速度较慢,所获得的资金也较少,进而出现越富的地区资金越多,而越穷的地区资金越少。因此,为中、西部经济发展较慢区域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可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信贷倾斜力度,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加大开发力度,通过合理筹资和运用资金落实好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适当增加中长期信贷,在保证重点项目信贷的同时为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建设项目提供直接信贷支持;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并完善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等。

2.2 合理的税收设计更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是统一的税收政策及相关法规。这样一来,尽管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但其企业之间的税负无明显差异。即便各地区的税负相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竞争和自我发展能力也势必会弱于东部地区。如果中、西部地区的税负更重时,则后果势必更严重。因此,适当调整税收政策可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近年来,实践表明,税收激励可以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政策效果。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提高区域加工企业的效率,有必要扩大消费税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适当提高税率。这样既利于地方政府提高收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又可提高本地区资源利用率。

2.3 国家金融政策支持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应及时制定分类区域政策,努力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根据地区领域经济部门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加强主要功能区的发展具体指导,通过组织区域间经济区条例的制定规划或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要求,指导当地明确的发展方向。再一方面,实施分类管理,努力加强区域发展协调。专注于不同类型的地区域分类管理,为了发展更好的条件,特别是在一些城市群,大都市区形成广泛,多级,多形态区创造新局面,坚持落实中国扶贫合作。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建立了经济特区,打开沿海城市,实施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了落实减少企业所得税,进口自有设备免征进口增值税,关税,财政折扣,设立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等特别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利用金融和经济相互作用促进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重要作用。财政和金融政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监管者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实际政资金,适应中西部地区财政政策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国家应该充分重视金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政治融资发展中西部地区应该处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1):43-45.

[2]高登榜,唐运舒,冯南平,等.促进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3,(5):35-40.

上一篇:谈信息时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下一篇:探析煤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