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主导轨迹

时间:2022-06-18 04:20:16

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主导轨迹

声乐教学的重点在于根据学生的基础,来进行教学的安排与侧重点的设置。而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声乐理论基础对于学生发声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让声乐理论更好地为学生歌唱训练服务,必须从声乐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上进行整合和优化组合。

声乐教学 理论 实践 优化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每位教师对于其声乐理论心得都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规律可循。主要集中在对于发声部位与共鸣部位不断训练。由于目前为止缺少专门的理论性教材来研究与总结这一方面,所以对于声乐理论的掌握重点在于,不仅要明白发音与共鸣的原理,还要能应用到歌唱中去,为歌唱服务。

一、解读声乐理论的内涵

对于说话与歌唱,都可以做到。但是如何区别两者的差异,如何明白歌唱的原理,就要通过对于声乐的学习。来了解与掌握。人类的发音器官利用其生理性机能来作用于空气,从而产生声音。而声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训练与规律的总结。想要获得美妙的声音,就要明白发音部位的工作原理,扬长避短。

1. 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包括三种:口、鼻、肺、胸廓、横膈等,这些是肌肉构成的呼吸器官群,为呼吸器官。而与此相关的喉器、喉腔、声带等,这些属于喉部肌肉群,构成了人类的发声器官。口腔、咽腔、鼻腔、头腔、胸腔等等这些都为共鸣器官。而唇、齿、腭等即为人类的语言器官。

2. 呼吸模式

在声乐训练中,对于发声器官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呼吸与气息来作用。呼吸可以为声乐艺术带来歌唱的基础,而气息则是赋予歌唱艺术的灵魂。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够在学生还未清楚这些基本理论与训练模式时,就进行腔体打开方法,咬字重点,吐字的讲究之类。任何的教学都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来循序渐进的训练。而这点上,通过让学生熟悉自己的发音结构,了解呼吸与气息的区别,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进行学生的自我训练。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清楚自身的声乐优势与缺点,从而为日后的教学找到合适学生的训练方法。

而目前为止,声乐界对于呼吸方式总的来说,前期教学会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各种呼吸方式的感受,比如,会让学生进行深呼吸,像闻到花香一般进行,这种深呼吸的训练对于歌唱时的力量控制是相当有利的,在人体呼吸器官上,主要是通过对于横隔膜的控制来达到深呼吸。在歌唱实践中,主要有胸式呼吸方式、腹式呼吸方式与胸腹式联合呼吸方式。而目前的应用范围上,第三种的呼吸方式对于歌唱的技术支撑力度是最大的,由于这种方式下对于声音的控制与呼吸的平衡性是最好的,所以在共鸣作用与歌唱技巧的应用上,这种方式下的呼吸与前两种方式,相比下也能起到更有力度的作用。

3.喉头的训练要点

喉头对于歌唱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沈湘教授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大利人唱歌的重要特别就是共鸣特别强,甚至强到除了共鸣已经听不到其它了,纯粹的声音里,没有喉的存在。这里的喉就是指喉头,一般来说,最佳的喉头状态是发声的位置适度,且发声的过程里,稳定性要强。当歌唱时感到了喉头的存在,那么就还要够放松,一定要放松到足够自然的状态,才能感觉到像打呵欠一样,连着颈部的肌肉群一起,不仅要将气息控制到对于声带的冲击是侧面,且要对声门的闭合上自然有效,这样才能把发声调整到最放松自然的状态,所出来的声音也能是自身最为优美的。通过对于喉头的控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声乐中对于气息与呼吸的综合控制。

二、把准声乐训练的要点

1. 如何做好共鸣的训练

在所有人的发音条件中,对于“基音”的方面,都是很弱小微细的,而一个训练有素的歌者,他能达到的却是洪亮与厚重优美并存的效果,而其中的诀窍就是对于人体自身拥有的共鸣腔的不断训练,从小到大,逐渐从音量与共鸣是达到更好的状态。那么在声乐训练中,对于共鸣腔训练,主要是集中在对于口腔、咽腔、鼻腔、头腔与胸腔等的共同作用上。教师先应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共鸣腔的有效作用所发出的声音优美度,只有学生对于声音的穿透力有了直观感受后,才可以在自身条件作用下更快地找到训练共鸣腔的方法。

2.如何根据音色来训练

声乐训练与一般性的训练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训练的主体为自声条件不一样的学生,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来进行不同学生的音色划分,从而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目前来说,音域与音色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低、中与高声区。而在其发音部位上,可以划分为胸声、混声与头声区。而对于每一种不同音色与条件不同的学生,其所要达到的声音训练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但在所有的条件中,对于中声区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中声区的稳定性与发音基本功扎实性同时达到以后,才能进行各种不同嗓音条件的训练。在前期的声乐训练中,三种条件下的声区都要进行统一性的训练,不仅要在呼吸技巧上,还要加上发声器官与共鸣器官的训练,同时使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达到最佳的共振效果,从而为每个声音条件不同的学生都找到最适合歌唱的声音。

3.如何进行歌唱技巧的训练

说话讲究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而在声乐教学中,对于歌唱训练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要进行咬字技巧的训练。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的表达力度是通过音乐与语言的融合,通过感情的输入与充满情感的艺术表达方式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的。声乐艺术的语言是一门歌唱的语言,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要有对于语言的确切表达。如对于汉字来说,了解汉字字头、字腹与字尾的每一种吐字方法,对于字头发音要清楚明晰,对于字腹,要纯正准确,对于字尾收音要干净利落。这样的方法可以简练地概括为:“出声、引长、归韵”。只有掌握好这样的吐字要求,在声乐表演中,才能进一步做好咬字的准确,与转换的利落。

4.如何做好声乐的艺术表达训练

声乐艺术是一门关于艺术表达与感情注入的艺术。在进行这样的声乐艺术训练中,教师在以上技巧与基本要求的训练下,还要做好对于学生艺术表达的训练。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声乐艺术的表达灵魂在于歌唱过程里,歌者对于歌曲的艺术理解上。那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歌曲作品的理解训练。任何教学歌曲的过程里,先要进行歌词的内涵分析,对于歌曲内的感情要有领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通过歌曲自身的旋律与节奏,来体会其中的意境,结合歌曲背后的故事,时代特征,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与情绪。在歌曲表达中,结合好各项歌唱技巧与气息呼吸的运用,来达到充分表达歌曲的意境,形象地传达歌中的情感与艺术氛围。

三、声乐教学导向轨迹

1. 授课模式总说

目前在声乐上课方式中,要根据声乐艺术本身的特点来进行设置。由于声乐艺术是以情动人,那么在进行授课时,就无法按照其它学科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零距离感受教师在声乐上的细微差异示范是有很大作用的。而在小组性与集体课上,更能起到相互的学习与交流,也能在对唱与合唱形式上进行更好的配合与探索。声乐教育不仅仅在培养学生专业性上起作用,还在学生的情感心态上,理解与体会上是有着要求的。相对应的,教师的授课方式也要有变化。最终声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好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做好声乐表达。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声乐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性教学上,对于全民的素质熏陶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2. “一对一”的个别课

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授课,是很有利的。由于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不同,那么对于其歌唱训练所要侧重的个人音乐素质也要求不同。那么在这样的授课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音质与音色条件,通过更有目的性的教学目标设定,从而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这种性质的课中,也更能体会到教师亲自指导里的细微的处理手法与技巧细节。不仅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声乐歌唱艺术上取得更好的进步,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团队之间的小组型授课

小组型授课,可以在教师将同类型声音条件的学生放在一个组进行同时授课,也可以将不同声音条件下的学生,进行组合与配合,来进行授课。前者对于同类型共同存在的学生歌唱技巧,可以进行统一性的训练。而后者,对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相当重要的。而在对唱与合唱中,两者都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与声乐的差异性有着直观性的体验与产生根本性的提高。而在这样的小组型授课中,还可以进行多声部的训练。

4.人数众多的大型课

这种课型,主要体现在对于人数的众多。一般来说,是以一个大班为一次授课基本人数。而授课内容里,对于声乐技巧与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所占的时间更多。这样的人数对于教授声乐的理论知识来说,有着更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与交流,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教师也在这样的授课中,得以了解学生对于理论的基本情况,通过科学与合理的授课安排,教学形式可以进行多样化与丰富化,可以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相互间的理论试验与比赛,从而提高对于声乐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也可以直观地对于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体会。而对于课堂的活跃也是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与教师的教学相长,与整个声乐体系的系统性学习,是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更好地进行声乐理论知识的考核与检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更多音色与声音条件的洗礼,从而为以后的声乐实践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也能够起到团队的凝结作用,在合唱与多人对唱中,更好地达到默契与和谐的声乐艺术表达效果。

四、综述

声乐教学是建立在个性化与共性化和谐统一基础上的教学,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个体间的不同声音条件与声乐素质,同时还要总结出对于声乐理论的基本要求与硬性标准。而同时,声乐艺术本身又是一项生理体力上与心理表达相结合的艺术,不仅要使学生完全理解声音的发声结构,而且要找到各个发声条件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做到对于每个部件发声的控制与调整,最终才能让声音达到最自然与优美。而在心理表达上,教师要让学生深入对于歌曲作品的理解,从情感与心理上达到共鸣,同时还要应用到音乐知识,明白不同歌曲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歌曲流派风格,在前人的歌唱风格经验的吸收下,有效转化成自身的优势,融入于自身的歌唱表达,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歌唱艺术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峥嵘.“比兹卡组合”原创歌曲演唱技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9.

[2]余凤生.试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3]杨常梅.浅谈歌唱的呼吸[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

[4]刘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关于少儿声乐教育中个性与共性把握的研究.

上一篇:生物信息学在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中课程教学模式... 下一篇:谈产品包装设计中如何发挥图形语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