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与投资制度建设

时间:2022-06-18 12:43:49

创新型国家与投资制度建设

编者按:依据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正在成为各界的目标和共识。然而我国“纳斯达克”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许多法律的缺失正在严重制约创新的发展。本刊和上海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上海外贸学院法学院一道共同主办了创新型国家与投资制度建设论坛,特邀请各个方面专家贡献他们宝贵的观点。

风险投资的三个担忧

魏德俊

今天和两三年前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这是我们的研究者和立法者必须注意到的一点。由于目前的牛市创造出十万亿的市值,楼市也是创造了巨量的财富。将来可供投资的出口就这么几个,一个就是资源矿产,这个现在已经投了很多,然后就是大宗商品领域,另外就是证券类的投资,当然还有楼市。这几个其实都是已经经过市场轮番炒作了,很难再大量增值了。现在来讲,可能唯一可以开垦的就是股权投资这一块了。

关于风险投资这个行业,我们有三个感受。第一个感受就是短期化和套利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所谓的套利就是股权投资定价是按照市盈率来定价,但是A股市场可以达到平均六十倍的市盈率。而股权投资中,就一般情况而言,05年以前的五倍六倍增值就不错了,05年可以达到八倍,06年八倍到十倍左右,今年可能是十二倍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水涨船高的定价和目前资本市场的定价相比,这个中间依然有一个巨大的套利空间,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使得大量的资本觉得这是个无风险的一个生意,是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可能两年、三年就能增长八倍、十倍。但是这个现状与我们宏观层面的需要和产业层面的需求相比是比较背离的。

第二个现象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才是极端的匮乏。其实现在在做风险投资的都是些什么人呢?都是投行的人,做过几年的投行或者是炒炒二级市场股票的人。但是这些人来了他们能给被投资企业带来什么呢?只有资金。除此之外其他方面是非常欠缺,甚至还有很多负面的因素,因为他短期套利的倾向非常严重。

第三个印象是角色本末倒置。我们把风险投资家都当作明星了,企业家都围绕着风险投资家转,这样一个生态体系完全是一个本末倒置的生态体系。一个健康的生态体系是风险投资家围绕企业家转的一个生态体系。这个本末倒置的现象是个观念的问题。但是我们感觉这个以后一定要改变,因为真正创造价值的是企业家,而不是风险投资家。真正给社会带来就业,带来技术创新,带来产品,带来物质提高都是企业家。

从我们国家在这个行业的促进和立法层面来看,应该说要把握住建立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和一个法制国家的主线。你只要把握住这两条主线的话,风险投资一定会发展得很好。比如说,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股权转让有没有壁垒,有没有障碍的问题,国家应该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针对不同类型的交易者都应该有一个市场,允许这些股权来进行流动。第二个是跨境重组的问题,目前我们的企业没有办法走出去,这本质上就是一个法制的壁垒阻碍了企业的国际化。另外,我个人创造的企业财富是否安全,国家是不是针对不同市场的不同交易主体,不仅仅是针对创业投资者,而且是针对企业,针对其他的个体都要做到公平平等。

提供完善的供给制度

倪受斌

关于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风险投资体系的建设,我认为首先政府应该提供一个完善的供给制度,为什么呢?风险投资在美国是比较早的,还有日本、以色列这些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风险投资初期是“扶上马送一程”,其中包括他们的措施,法律等公共产品,它严格规范了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还有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方面美国有税收改革法,它专门对税收优惠进行了明确,而日本政府起的推动作用也是很大的。中国现在是转型国家,目前不完全是个市场经济国家,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市场经济国家主体地位的定位问题。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国家包括美国、欧盟、印度这三大最大贸易伙伴国家,都还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国家。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是转轨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

政府有很多资源,政府有能力来配置这些资源,对小企业的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些资源,提供一些资助。国外除了制度产品以外呢,还包括税收支持和优惠贷款。从国内来讲,民间资本很有投资冲动。有很多朋友一见面就谈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很有兴趣,但是相关法律目前还是空白。现有的法律条文中只有证券法“不特定发行”,两百人以下不特定多数发行等等少数条款。发行方式上只有个简短的规定,没有细化。私募因此缩手缩脚不敢大规模投资。

在制度供给方面我们国家也只有两个法规。一个是《创业投资管理办法》;一个是《外商投资参与企业管理办法》。而且是从创司的管理的角度来立法的。但是在美国,有一系列的法规体系,九八年到现在,《科技成果振兴法》、《现代化法》等等都非常详细。研究表明,国外的资金包括私募基金都非常看好中国的市场。去年的统计显示,我国投资高科技的风险投资大约是四十五亿美元,百分之七十五来源于外资,包括IDG等国外大的私募基金也蜂拥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看重中国蓬勃发展的未来。但是国内资金却没有制度引导它正确发挥效用。所以,我们国家的优秀高新企业,像新浪、搜狐、网易都在国内发展国外上市,借助国外资金的资本运作,进入和退出机制都在国外,在国外的纳斯达克、在国外的创业板上市。他们为什么不进入国内,因为国内的制度漏洞很大,他们要面临一些风险。有的学者提出,如果现在这种局面持续发展,我们的资本和人才实际上是在帮外国人在做事情,因为资本的盈利在国外,当然这个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

创新型国家的税收保障

史俊明

所谓的创新型国家的促进和制度保障建设,中国人看来就是给政策。对于创业投资最主要的一个文件是上海几部委发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办法里面第四章其中有个创业投资企业的扶持,就是二十二条到二十四条。说了三点:二十二条是说风险基金的,二十三条是说财税部门的财税政策的,二十四条是股权上市和资本市场的。

我认为风险投资和税法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我们举个例子来说,美国现在的税法和规定,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展起来的。发展初期,美国国会有个国内收入账,其实他对风险投资呢,给予了一个优惠的规定。他规定企业投资两万五千美金以内的资本入市的可以抵减。但是,六十年代的时候美国提高了资本利得税,从百分之二十九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九,由于税收比例的骤增导致了风险资本投资的骤减。后来政府考虑到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将资本利得税从百分之四十九调整到百分之二十八;八十年代,将资本利得税从百分之二十八降到百分之二十。并且还有“”规则,即风险投资百分之六十免税,百分之四十对半折税。这种情况下,统计数据表明,风险投资是以百分之四十几的速度在增长。这说明什么呢?风险投资和税收制度是成负相关性的,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国家的情况是什么呢?从税法这个角度,我们国家目前做得非常欠缺。其实中国风险投资可分为两个阶段,九十年代是第一个高潮,2005年以后又是一个高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的一个有关风险投资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的通知,这个是最早的中国关于风险投资的一个文件。其中第六条有个优惠政策提到建立有利于金融和风险投资的财税政策。05年的创业企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虽然税务总局是作为起草单位之一,但是之后再没有配套的措施,只是口头说了给税收优惠,实际上并没有给任何实质性的税收优惠。尤其过后税务总局在02年专门还出过一个文件,外商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是不能享受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不能享受优惠政策的。

其实风险投资涉及三个方面,一个是风险投资者;一个是风险投资公司;还有一个是资金的需求方。税收优惠政策应该是从这三个方面去综合考虑。我们现在对于风险投资资金提供方的税收政策是什么呢?举个例子来说,前一阵大家关心的个人所得税问题,我投资高风险投资企业的话,如果我赚了钱我要缴税,但是亏了钱不能抵扣。这里亏了十万二十万,我是不能抵扣的,这明显对创新投资的发展是一种制约。第二个是中介方,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对中介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有一个就是被投资对象。高科技的优惠政策也不是直接针对风险投资的具体对象,只是对高科技的产业和行业的一个优惠。

综上分析,目前国家出台的所有管理办法和文件里都明确表示对创新型企业、对风险投资给予税法上财政上的支持,但是实际上是优惠政策基本落实不到位。所以在制度保障的完善上要花大功夫。

上一篇:牙医救人反被罚 下一篇:生命因奉献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