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税合一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2-06-24 04:05:44

两税合一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这个两税合并就是指的这两个税法,一个是《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一个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我们讲的要统一,要合并,究竟是要统一什么?这两部法律,一个是条例,一个是法律,他们在法定税率上是一样的,都是33%,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享受非常多的税收优惠。今天起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在25%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投资企业的税负在15%,因为他们在费用扣除的标准方法、在税收优惠、在一些税率方面所造成这种情况。我们为什么要改革,要解决合并问题,我想首先有必要谈谈背景问题。

国际层面

经济全球化,是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内在原因。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同于改革初期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投资环境。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国外的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这些生产要素无限制地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更为自由,大量流动。

要适应这种全球化的背景,全球化使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融为一体。各国普遍采取一个经济开放政策,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为国际化贸易提供制度保证,各国纷纷取消了贸易障碍和限制。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就在于怎样给市场主体一个法律定位问题,要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地位。只有机会平等,公平的竞争,才能得到资源最优化,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超国民待遇和次国民待遇都是违反WTO要求的,它所蕴含的自由、公平、平等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使我们对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制要重新反思。我们给外资企业是超国民待遇,他们比内资企业更加有利。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是有背景的。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前,我们对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有很多限制,因此我们通过税收优惠弥补对其限制。但是我们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准入的限制已经渐渐取消了,比如过去金融市场对外资有很多限制,现在都放开了,内资外资都一样。如果我们继续采取内外有别的税制,这种情况不利于民族企业参与竞争,不利于整个民族企业发展。从这个意义讲,对外资企业(应该)一般不给予特殊税收待遇,而是完全按照国内企业的标准对待,既没有歧视也没有额外的税收负担。在全球化背景下,统一税制是有必要的,这是同国际接轨。我们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已经6年了,继续给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大大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因为这样做也是违背世贸组织的规则的。

整体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任何一项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两税合并本身就是一种改革,这种改革要付出代价,要让方方面面都接受,首先是一个财力的问题。国家有了财力保障,改革即使遇到困难我们也不怕。

我国这些年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平稳过渡,经济处于一个高速增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7%,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国家的税收收入增长很快。1994年全国税收收入只有五千亿,1999年第一次突破一万亿,2003年第一次突破两万个亿,2004年突破了两万五千个亿,2005年突破三万个亿,2006年达到三万七千亿。经济的快速增长,税收收入的增长,近三年我国税收收入是以每年五千个亿的速度增长。这说明对于改革我们有强大的国力保障。

我们现在再讲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为什么不在过去提而要在今天提出?那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强大的财力保障,这个时候我们党和国家才考虑纳税人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纳税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和谐问题,国家没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怎么和谐?所以两税合并同国家经济财力关系紧密。我们国家的企业所得税在2005年大约达到八千亿,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只占我们总的税收收入中的4%,也就是说每年外资企业只有1200亿到1400亿,我们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大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7%,也就是说有6800―7000亿,这两者加起来是8000多亿的企业所得税。有人说它是我国第二大税,也有人说是第三大税,当然第一大税是增值税,第二大是消费税。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使国家有能力去承受企业所得税改革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可以说我国经济稳步发展,财政收入逐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财政和企业的承受力比较强,是改革的最佳时机。

这个必要性有几个方面。第一是两套制度造成内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差异。这种差异性税收负担表现在税收优惠、税收的扣减标准、税率优惠等等均有诸多差异。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工资的减扣问题,外资企业现在对工资是据实扣减,你发多少钱都可以扣除可以节约成本。可是内资企业过去是计税工资,计税工资在2006年前是800元,2006年提高到1600元,比如企业人均发3000元,多余的1400元企业要缴企业税,显然内资企业他们的负担太重了,那企业还怎么竞争呢?外资企业享受优惠实际上是外资企业的税负转嫁到内资企业上。

第二,按资金来源我们分为内资和外资,这样的税收优惠措施丧失了一个政策基础,20世纪80年代改革以来,我们国家为了吸引外资,给予外资大量税收优惠。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税收优惠问题?经过大量国内国外的调研,吸引外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政局的稳定、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材料、广阔的市场,这些就是我们所讲的软环境。外资看中的是软环境,而不是税收优惠问题。大家看中国目前的政局稳定,政通人和,经济发展很快。大家看美国有911阴影,西班牙和英国有大爆炸,俄罗斯有车臣,南亚有海啸,唯有中国风景独好。这是吸引外资最有利的条件。

再者,很多国家对我国给予的税收优惠是不承认的。如美国就不承认,就是说中国给予税收优惠,这些外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实惠,其在自己国家照样要纳税。这在税法上有一个专门的概念叫税收绕让抵免。美国政府为什么不承认呢?它认为如果承认就是对资本的一种歧视。资本投到本国和投到外国,待遇应当是一样的。如果允许投到外国的资本享受优惠,意味着对本国资本的不公平。实际上我们给予税收优惠是把中国国库的钱无偿转移到外国去,他们不感谢中国政府,反而认为中国政府是傻瓜。这种教训我们是有过的。所以说税收优惠在吸引外资上是有所弱化的。我们现在吸引外资已经从量转移到质的方面。我们需要高端的先进的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的外资,这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作用不一样。

这个制度基础丧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外资企业适用的无差别税收优惠政策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导向。我们过去只要你是外资一律给予优惠,这是一种普惠制。现在中国需要什么?中国现在需要的是高新技术设施,需要环保的、节能的、节水的(设施)。如果是普惠制的税收优惠像某些饭店宾馆业等等外资都愿意投,因为它投资小见效快,但这些东西对中国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现在吸引外资的方向在变。这个变在于,我们过去讲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投资。过去的三资企业中占大头的是合资企业。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政府的市场准入没有开放,所以外资需要中方背景的企业来影响中国政府。但现在变了,登记的现在大多是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已经渐渐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现在市场在开放,外方不要中方,有了中方反而会带来负担。过去为什么要中方参与?就是通过参与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因为如果外方让你参与的话,很有可能他们最先进的技术让你中方掌握了,所以现在外方不想让中方参与,大量注册为外商投资企业。我们对外资要有引导,要把他们引到我们的产业政策上来。

内外有别的税制成为避税的重要渠道。两套所得税制外资的待遇远远高于内资企业的,使得很多内资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假合资、假合作,或者把自己转移到境外再投资到境内。国内企业到境外注册一下,再回来就变成外资企业,我们称之为“假洋鬼子”。两税合并就是为了减少假合资、假合作问题。还有一些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的。因为我们有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经济开发区,在不同地方的税收不一样。所以有不少企业在区内注册,享受优惠,但是在区外经营。比如我们的浦东,浦东有很多优惠。有些企业就是在浦东注册经营在浦东以外,这种地域优惠制度还有什么用处呢?这种制度不该对外资也是不利的,因为中间有鱼目混珠的问题,使外资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我们这次两税合并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我们内资是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公开化、透明度比较低。外资企业虽然有法律但是还是含有大量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我们可以看1991年的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只有30条,内资企业所得税条例是20条,这次的企业所得税法是60条,这也能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这些是我们进行两税合并的原因。

上一篇:“倒姐”攻下副部长秘书 下一篇:全球九大警用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