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分析研究

时间:2022-06-18 07:03:43

体育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分析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并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合理安排课的任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因为每项运动都有它各自独特的运动乐趣,只有会教、乐教的老师才会有会学、乐学的学生。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制定合理、可行、有效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搭配适当,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趣味性。比如在学习短跑或长跑的时候,穿插一些传统项目或球类项目。通过观察和话访,学生纪律有明显好转,接受学习任务也比较积极主动,而且还能起到学生管理学生、学生带动学生的作用。

3、丰富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技能。要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动、好学的心理特点,通过有趣的自然现象、直观有趣的故事、音乐等围绕知识的关键点设置疑问,让学生加以思考,同时通过教师的语言艺术、形体艺术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感染学生,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思想,进而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激发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好”为“好学、乐学”,真正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好学乐学的过程。

2、情感沟通。教师应该以平视的目光、平等的语言、亲近的态度真诚地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相处,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真正彼此敞开,彼此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容易被激发出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3、创设情境。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如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合理规划场地(垫子整齐干净、色彩亮丽等),都会给学生增添美感,引起好奇心和产生兴奋感,优化心理氛围,迫不及待地进入课堂,使其求知欲和对运动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4、教师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好即时评价,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个手势,而更多的是用语言的评价。它能给学生以鼓励、勇气、信心,在做动作时,及时地给予评价,如“好的”、“不错”、“继续努力”等,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长此以往,可以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从中获得成功和快乐。

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的做法是:

1、具体项目定员――定期轮换。每一个学生,每学期自愿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或每两个项目有专职体育教师进行指导,定期进行轮换。这样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同时加强了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2、锻炼项目合作包干――互相协作。如在踢毽子的学生当中,可将会盘踢的学生与会打跳的学生分别包干盘踢和打跳两个单项技术,并要求两种技术对象进行不同技术上的合作,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互相传递技术,从而增进友谊。

3、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同步教育。可通过与学生家长联系家庭访问,向家长宣传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在家中创设条件,如一根跳绳、一副羽毛球拍等等,使课外活动课接轨,与学校体育教育同步。

4、参观比赛――感受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参观有关比赛,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锻炼的意义,真正体会课外体育活动的内涵:健与美的统一,对生理极限的挑战。要通过亲眼目睹、身临其境来感染学生、同化学生,使学生的锻炼由被动到适应、由适应到主动、由主动到自觉、由自觉到习惯。

5、组织小型的体育比赛活动――促进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可进行分组比赛,使学生在“有观众”、“有胜负”、“有竞争”的条件下完成练习。在这样既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心理状态好,情绪高,大部分学生在这种争取胜利、追求好成绩的条件下,“不知不觉”地承受着接近于最大负荷的运动量,不但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还能促使学生在复杂的比赛条件下提高合理运用技术、技能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上一篇:大课间――学校体育的展现 下一篇:论绘画艺术中的“情景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