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经典美文 构建传统文化

时间:2022-06-18 01:56:49

挖掘经典美文 构建传统文化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坚持这样的文化观:用课程体现文化,用文化塑造素质,用素质体现价值。

《兰亭集序》这篇只有325字的抒情言志序文,恰恰可以承担这一重任。作者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帖是“天下第一行书”;写作时间,又处在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争战不断,水旱、地震等天灾人祸相加的特殊社会背景之下;借修禊事所表达的情志有异于当时的清谈玄学之风。这篇序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可作为深度挖掘的范本,从深度阅读中体会读书的乐趣,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华文化精神,多维度丰富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一、书法艺术之审美

以大书法家的身份手书清新自然的美文,所写的内容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感慨,而所写之帖,千百年来亦为人们所描摹,这样神形兼备的语言文字,在中国文化史上,实不多见。《晋书·王羲之传》中说:“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书法文化日益式微的今天,发扬光大中华传统书法艺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书为心画”的书法艺术表达方式,进行长期的书写练习,是薰染浸透高尚品格之良途。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平时我们说“字如其人”,也是这个意思,从书写习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从书法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刘熙载还评论说:“右军《兰亭序》言‘因寄所托’、‘取诸怀抱’,似亦隐寓其书旨。”《兰亭序》帖,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飘逸流转,平和而又奇崛;字体大小参差,既精心排布,又无雕琢痕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各有其形,各尽其妙。《晋书·王羲之传》中说,羲之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既是对他的行书书法的概括,也是他人格的写照。历代名家名帖,莫不如此。欧阳询的刚健险劲,颜真聊的端庄雄伟,柳公权的“颜筋柳骨”,张旭、怀素的“变动犹如鬼神,不可端倪”,无不带着书法家极其鲜明的个性。书法艺术中的线条、情感及所书内容三位一体的特征,给人以精神的激发与心灵的陶冶。

二、自然风物之审美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用洗练的文字,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山水清幽、风景秀丽的会稽山阴之景,不禁使人怦然心动而向往之。自然风物,既是审美的对象,又是情感的触发点。学习本文,不仅仅是摘抄这几个现成的优美词语,还要深入词语内部,深刻感受、领悟自然风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审美地位。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赤橙黄绿,万物自然而然地存在,自由自在地生长,大自然用形象的语言,向人类倾诉宇宙的奥秘。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命题,经战国和汉代许多学者的阐释和发挥,形成了著名的“比德”说,对后代人们的思维和文学具有深刻的影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语《神思》),这一命题揭示了人和自然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而可以相互感应交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明证。自然风物既是人们“眼中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更是人们“心中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睹物兴情”(《诠赋》),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历代文人墨客在如恒河沙数的艺术作品中,竞相吟咏描摹山川风物之美,或者流连山水,直接取乐其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或者化风物为情思,融情思于风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极尽自己特有的才情,表现出蕴含在山水风物中的无穷韵味。梅兰竹菊、风霜雪月,花鸟虫鱼,成为诗歌、绘画中长盛不衰、常画常新的主题。

学会并保持对自然山水、季节轮回等自然景物的敏感,鉴别并欣赏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意象的内涵,有助于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助于养成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文化品位与见识。

三、风俗民情之审美

《兰亭集序》中记载,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治所在今浙江绍兴)西南的兰亭郊游宴集。“修禊事也”,实际上就是过“上巳节”。这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习俗,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以除去不祥,祈求福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曾皙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描绘的情景就是周代郊游习俗。到了汉代,定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魏后,用三月三日。这一次的“上巳节”,实际上是一次典型的文人雅集。41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就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活动的项目变成了“流觞曲水”,这是以文人雅会为主要特征的魏晋郊游习俗。

上元节闹花灯、社日祭社神、端午悼念屈原、七夕节乞巧、中元节祭鬼神、中秋节吃饼、腊八节吃腊八粥,冬至吃汤圆、除夕夜守岁等传统的民间习俗,保存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特殊仪式。著名的民俗学家冯骥才认为,百姓是节日遗产的携带者,更是节日的传承者。他认为,促使全民对节日实现集体认同,需从下一代抓起,使节日文化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使之切实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四、生命意识之审美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天灾战火接连不断、政局不稳的时代。《晋书·帝纪第八》中记载,344年,晋康帝驾崩,晋穆帝即位,“时年二岁”。361年晋穆帝过世,享年才十九岁。由于年幼而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何充去世后改由蔡谟与司马昱辅政。晋穆帝在位期间,连年征战,而水旱灾害不断,地震时有发生。长期的社会动荡,使得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就像浮萍之于海水,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他虽然也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但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以此启示人们,不要让生命轻易逝去,应该善待生命。

这种对生命的自我觉醒意识,对生命主体意识的反省,在当前,也具有积极的价值。对生命进行审美,就是分辨出是非善恶,确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追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崇高,让有限的生命过得更充实、丰富、有意义。

一篇短短的《兰亭集序》,竟承载了如此厚重的文化传统,或许,再进一步探究,会有更深刻的体认。如果我们仅仅是疏通大意,让学生自我诵读完事,就好像是怀瑾握玉而不自知,就好像是家有良田千顷而沿街行乞一样,令人扼腕长叹。

上一篇:学语文重在养成好习惯 下一篇:构建生态课堂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