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

时间:2022-06-18 12:39:38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们称道。刘兰芝、焦仲卿夫妇追求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只有审视《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才能真正分析出造成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甚至生命悲剧的真正原因。

矛盾点之一:相同的家庭组合模式与不同的权利分配方式

焦刘两家的家庭组合模式完全相同,都是老母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两个家庭在权利分配上却截然不同,刘家是母弱子强,而焦家却是母强子弱。这实在让人费解,分析这一现象要从封建理念说起。《仪礼·丧服·子夏传》中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因此,在类似焦家、刘家这种情况,应该是焦仲卿和刘兄把持家庭大权。但是因为儒家伦理中又有“尊母孝母”的传统,因此母亲又可能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在有的家庭甚至完全是母亲做主。封建理论本身的自相矛盾,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寡母+儿子类型家庭里权力分配的混乱。这时,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就会成为影响权力分配的重要因素,能力强、性格刚强的人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首先看焦家,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人,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再看刘家,刘兄是一位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人,他性格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刘母虽然深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又太软弱,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从以上焦刘两家母子个性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母子二人相因相成的个性特点决定了焦刘两家完全相同的成员结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地位。

矛盾点之二:刘兰芝被焦家休弃与休弃后高门求婚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再婚要受人唾骂、让人瞧不起乃至遭受封建族权、政权迫害,但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回家后却有高门求婚呢?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的法统地位。但是,儒家思想被人接受却是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历程。汉武帝后,汉朝进入了一个相对动荡的历史时期,在文化思想建设上也无多大建树。更何况,系统提出封建礼教思想并成熟的时期是远在汉朝以后的北宋时期,朱熹等人提出“理学”,封建礼教才真正成为套在人民身上的重重枷锁。本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而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的行为和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著名诗人蔡文姬曾先后嫁过三个丈夫,最后一次再嫁还是由曹操主婚的。从作品中,我们知道刘兰芝是一位貌美、德美、才高的女性,是一位理想的妻子、儿媳。“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说明其多才多艺、知书达理。“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说明其勤劳、能干。“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说明其举止优雅、美丽动人。“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说明其勤于家务,孝敬老人。“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说明其忠于爱情。西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刘兰芝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嫁一个足以荣其身的郎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刘兰芝回娘家后,媒人频频出入刘家,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一个被休的女人,归家仅数日,竟有县令和太守接连为子求婚,而且太守之子迎亲时财礼之厚重、场面之铺张表现了太守家对刘兰芝的看重。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刘兰芝的人品、相貌、才华等在当时都属非常优秀的。

矛盾点之三:刘兰芝在焦家敢于维护尊严与在刘家忍让妥协

刘兰芝在焦家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敢于向家长专制权威发出挑战。“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一故事情节应是刘兰芝争取主动、维护尊严的最初表现。“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离开焦家前,刘兰芝没有伤心流泪,而是表现出沉着镇定的心态。“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刘兰芝“上堂拜阿母”的时候,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处处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在离开焦家回到自己的娘家时,她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已有安排,对一些可能遇到的情况也早有心理准备,但在兄长“怅然心中烦”的一番泄愤之后,她居然作出了人生中最根本性的让步,这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刘兰芝回到娘家后,母亲虽然对其含有深深的情感,但是有爱护的情感并不等于有保护的力量。面对太守的请婚,刘母虽然仍在婉拒,可刘兄说“其往欲何云”,这句话令刘兰芝再也无法坚守誓言,不得不赶紧把自己“嫁出去”。如果说离开焦家还有仲卿相送,那么,这次的离去则是孤独无助的。从《孔雀东南飞》中我们可以判定,刘兰芝的自我选择和自我主宰是忠于爱情、珍惜爱情,但是她的这一选择又与她哥哥的家族利益以及对荣华富贵的选择发生了冲突。当刘兰芝拒绝县令之后再拒绝太守时,这两种自由选择的冲突便达到了顶点。一方对爱情信守“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而另一方选择的是“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为了达到使刘兰芝彻底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自我主宰,刘兄使出了“杀手锏”——“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这就把刘兰芝逼到死角,试想一下,在婆家被逼遣归,在娘家是累赘,生命自存都成问题,她还能自我选择和自我主宰吗?

矛盾点之四:焦仲卿对母亲尽孝与对刘兰芝忠情

焦仲卿一开始就面对母亲与妻子之间发生的激烈家庭矛盾冲突,在当时的环境下,想要作出选择都是困难的。母亲对他有养育之恩,妻子对他情深意重。遣妻有悖于情,留妻则违母命,因此,在是否休妻这个问题上,他只好采取暂时的离弃以求日后相会的权宜之计,希望通过时间来冲淡这场家庭矛盾。但是,随着矛盾的激化,焦仲卿选择了爱情,孝道最终让位于爱情。于是,焦仲卿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专制制度进行了最后的也是最有力的反抗,那就是“自挂东南枝”。焦仲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孝道与爱情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背叛孝道选择爱情,并将爱情与生命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正常的一种行为。其实,在封建礼教主宰的男权世界里,焦仲卿完全可以再娶一个妻子,而焦母给儿子物色的理想妻子更是美若天仙:“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如果不是为了爱情,焦仲卿就不会为了刘兰芝而违抗母命,心怀不孝之痛。汉朝法律规定:“不孝,弃市。”因此,焦仲卿这份勇气,这份对爱的执著,就说明其仍不失伟丈夫本色。

矛盾点之五:焦刘爱情生前被两家干涉与死后两家求合葬

焦仲卿和刘兰芝结为夫妻后,本想能够幸福美满地过一生。但是刘兰芝与婆婆的矛盾以及被休回家后与家人的冲突,都是不可调和的。因为焦刘二人一直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反复辩解他们没有违反封建规范制度,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亲人的幸福。在故事的高潮阶段,事情向极端的方向发展,两个人最终选择了“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焦刘的死震撼了世人,唤醒了世人昏睡的良知,人们不仅为被生生拆散的相爱之人合墓合葬,而且在焦刘的合墓旁边种上了松柏和梧桐。这是一种大团圆式的结局,作者是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说明正义力量的美好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在虚幻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焦刘二人化作交向覆盖缠绕的松柏枝叶和相向长鸣的鸳鸯,他们的生命自由追求以自由爱情最终达成的形式得到了最为圆满、最为辉煌的实现。“松柏”是四季常青、刚直挺拔之树,“梧桐”是传说中凤凰常栖之树,“鸳鸯”是幸福美满婚姻生活的象征。作者在这里继承了先秦文学中“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的文学传统,通过良禽良木含蓄地赞颂焦刘二人的忠贞爱情。焦刘二人的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这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而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从而使全诗的艺术魅力有了质的飞跃。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千百年来,《孔雀东南飞》正是以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感动了许多人,震撼着许多人的心,而这种悲也正是一种美。

(作者单位:黄梅县第五高级中学)

上一篇:论“合作性考试”步骤及效能 下一篇:幼儿教育不可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