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时间:2022-06-17 09:07:40

古诗词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美学是探讨美的本质科学,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规律和美的原则。教授中学课本上的古代诗词如果与美学挂上钩,就会把学生的思想从课堂上带到无限丰富的、千姿百态的、强烈的、集中的、典型的、理想的艺术天地中去,使古诗词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华。为此,我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运用了一读、二听、三画、四写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读――发现美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说明“读”的重要。每教一首诗词,先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注解,对照参考书逐字逐句读懂,然后由教师用精当、优美的白话串讲一遍,接下来便是一读、二读、三读;范读、指读、分组读、齐读;表情读、表演读,直到滚瓜烂熟。因为书不厌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让学生发生,产生美感,在“读”中深刻体会诗人、词家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感情。

你看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的妩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的艳丽;“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的悲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隆冬雪景的瑰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之细润;“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之壮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乡村风光之优美……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

古诗词中不仅景美、物美,人更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采桑女秦罗敷的妆饰美、姿态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罗敷的容貌美。加上罗敷与使君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机智、慧敏给读者产生了多少美的想象啊。

屈原“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追求理想,昂首前进的高大形象,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望前程,充满信心的胸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人格,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风度,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磅礴气势……处处有美的风姿,处处有美的韵律。难怪古诗词中的名篇佳句千古流传,至今百颂。在“读”的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认真感受,才能受到美的感染,看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二、听――欣赏美

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它用有组织的乐音,用旋律、节奏、节拍、调式、和声、配器等手段来构成艺术形象。它能迅速、直接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显示它巨大的情感表现力。在教授古典诗词中充分利用教学唱带,会把学生带到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美的境界中去,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想象的天地。如听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琵琶行》等教学唱带中放出来的吟诵、歌唱音乐后,学生感情的琴弦被拨动了,感情的浪花涌起了。他们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神游于古诗词创造的艺术世界之中,或想象大江东去的气势,或想象古代英雄的雄姿。他们仿佛看到充满愁容的琵琶女的形象,听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声,见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满州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因此,学生们获得了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心中燃起了炽烈的感情火焰。难怪一下课不少同学还沉浸在音乐的感情里,自觉或不自觉地哼唱起课上听到的曲子来。到了这样的地步,哪里还用催促学生去死记硬背?在欣赏中他们认识了美。

三、画――理解美

在“读”、“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创造出来的美的体会在练习薄上作钢笔画。虽说“雨里孤村雨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但由于多数学生头脑中早已形成画面,并有画出来的强烈欲望,所以他们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出浑身解数画出了像模像样的配诗画。一个同学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奔腾不息的长江以非凡的气势拍击着岸边的迭嶂重峦,在穿空的乱石中一位古人背手站立,面对大江仰面长叹,显示出伟大诗人苏轼对古迹的缅怀;对古代英雄的景仰;对岁月如流,华发早生的感慨;对“人生如梦”的悲叹。另一位同学将澄澈的秋水、若隐若现的远山、空寥的树林、西斜的残月、晓风中轻拂水面的柳枝、凄切的寒蝉等展现在自己的画中。秋水中泊着一叶扁舟,舟中的游子现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失落之态,凄伤之情,表现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至(下转 50页)(上接 92页)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进入仙境的情景,屈大夫“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高大形象,杜甫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等无不在他们的画中得到了描绘。他们对豪放派诗人创造出的激昂慷慨、豪健明快的阳刚之美,对婉约派诗人表现出的情思缠绵、清丽飘逸的阴柔之美,以及许多作品表现出的刚柔相济之美理解得那么深,他们的画竟叫人叹为观止,怎不令人惊喜呢?

四、写――创造美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人具有一种欣赏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学生学习了古诗词后不仅能随口吟诵其中的佳句,使谈吐生色,而且能信手拈来其中的名言,使文笔增辉。更可喜的是他们产生了写作的热情,他们要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精炼的语言来反映生活了。你看,一位同学在一次秋游后写了《金秋十月游北峰山》一文,文中抓住北峰山的特色,用移步换景法描绘了北峰山的风光,结尾处说:“被晚霞裹着的景物比平时更有一番魅力,我仿佛觉得自己不存在了,完全溶入眼前绝妙的景色中。远处传来牧牛人的悠扬的笛声,使奇景又成了仙境。我回味着‘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的对联,情不自禁地喊道:‘可爱的家乡,你的前景灿烂,你的前途辉煌!’”一位同学暑假中跟父母去旅游,曾冒雨登了黄山,回来后他着意写了黄山的奇松、云海、怪石、温泉、瀑布。他写道:“晨间阴雨绵绵,浮云朵朵,给近山远水涂上了一层朦胧神奇的色彩,一丝丝清凉的风裹着团团云雾,拌着毛毛细雨迎面而来,带走了我们旅途中的疲劳,卷走了朦胧睡意。我们拨开云雾,一头扎了进去。山上的风大些了,雾却淡了些。站在山边往下看,只见云雾迷漫一片,整个山区形成了白色的海洋,只露出高一点的峰尖,它们像这‘海’中的岛屿,我这才体会‘云海’这个名词的真正含义了。”观看得多么入微,描写得多么生动,词语选得多么准确,年轻的中学生不正是用自己的心在创造美吗?

古诗词教学中的美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而且能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塑造美的心灵。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报国为民的抱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探求真理,奋斗不息的精神;“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情操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思想,熏陶他们的情感,砥砺他们的意志。只要学生勇于用新世纪的理想、道德、情操来感染熏陶自己,他们一定会成为时代最美、最有梦想的人。

上一篇: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几个途径 下一篇:试论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体现